親愛的16歲的自己,你好。

以下是30年前的今天(1993年5月6日)當時16歲的你所親筆寫下的日記:

這一天你如願以償地和高中印尼來的同學Jay第一次去打網球,其實還蠻訝異的,他並不是完全不會打,但是,他還是比有經過正式訓練的你「果然打得差一些」、「令我有一種以前和朋友打球時從未有過的優越感」。意思是說,以前你和朋友打球,比方說棒球或籃球,你不可能強他們這麼多,運動細胞本來就沒有多好的你,頂多打成平盤,大家一樣爛,但是網球上,你是乎厲害很多,抽球「很正常,相當穩定且好」,你最強的「發球」卻「一開始先差了點,為美中之不足」。

然後你開始分析,網球算是你的「三大王牌運動中最慢開始學,但卻到目前為止打得最好,唯一能讓我和別人比較而覺得很爽的球類運動」。相較之下,棒球不夠好的原因是完全沒打過比賽,「打擊、守備都太差」,籃球部分則需要天生的運動能力,你認為你自己「全身的協調反應力不夠」。

這個時候你又提到另外一個「願望」,居然是一台「攝影機」!要知道,那個時候尚未有智慧手機,不,是根本連手機都沒有,也沒有數位相機,只有「底片相機」。那時候已有攝影機了,但是是錄至卡帶裡,你說「那也是想打工的目的之一」,為什麼呢?原來你那個時候已有了「記錄人生」的想望了,可能是日記的延伸吧?你說:「旅行的時候,攝影機比照相機還有真實感」。為什麼要它呢?因為可以「讓旅遊更有價值、收穫更多」。然後,還有另外一個小小目的, 是16歲的少年可能需要的──幫你錄下來你打這些球類的時候的「姿勢」,「讓我可以來糾正」不過那時代的攝影機(謝謝你的紀錄,現在可完全沒有這個數字了)一台要$1000加幣(台幣2.2萬元)。除了上次提過了隨身聽和電子鋼琴外,你還提了另一個想買的東西──「一輛車」。

先透露給你聽,後來你買了什麼好了?隨身聽、電子鋼琴──沒買。不過,攝影機的確買了,不知道是什麼樣的情況下買的?而車子,也買了!上了大學二年級後,爸爸真的幫你買了一輛Honda Civic綠色小車。到最後,這些東西都不是用你的賺的錢買的。

這個時候,你再次的強調你的願望就是「去世界各地旅遊」,你養成了寫日記的習慣,希望能夠「多看看」。

那在日記的最末,誰是Natasha呢?這個名字聽起來好像是青少年嗎?還是一隻狗?其實是一位才四歲的華裔小女孩鄰居,很可愛,每次你在後院打籃球,她就要走出她家後門,隔著籬笆,要跟你聊天!可是你英文講不好,加上看到陌生人還是很不喜歡聊天,而且是一個四歲的小女孩,沒什麼意思。可是每次球飛過去又得請了她幫你丟過來,實在是好有趣的一段小小回憶。

過了30年後,已經46歲的我,在同一個日子(2023年5月6日)發生的事情則如下:

今天是週末,我突然間決定,剛進行一星期的「今日頭條」的「職場故事」,不做了!大翻盤,整個推翻掉,改用新主題,為什麼呢?首先用職場故事的效果並沒有想像中好,還可以,但是沒有「爆好」,仍待尋找甜蜜點,但是產出職場故事的負擔相當重,我有個點子──改用訪談,再加上我的解說。我從舜元兄、匡宇兄的讀書會的錄影先開始,為什麼呢?應該是因為我印象中他們當天所講之知識量是最濃、最足。

拿訪談,直接剪輯,之前不是沒想過這方法,當時不覺得妥,主要是因為,得先訪談,才可以剪輯,時間被拖到,但,現在多了一個動機──我要幫這些業師開課啊!開課的文案,需要影片輔助,如果我可以訪談這些人,那麼影片就可以直接研用我的訪談影片。於是,每星期三的讀書會所錄之影片,突然間有地方可以輸出,或許我也有機會在加國再跨海訪問其他北美華裔,或其他語言的人,甚至到現場訪問……。

我開始做了以後,馬上就感覺到以前沒感覺到的心得,果然,動手做下去,雲霧才能撥開。我第一步是先把以前訪談影片二度剪輯,此時發現,當我把對方的話語再縮短,突然就變得很容易懂,很精實,順序也對,因為我先處理掉他這一部分,濃縮成(比方說)3至4分鐘,那麼我就知道我只需要再多引用1分鐘,就完成了一支標準的5分鐘的今日頭條影片。而且這時候我的角色又變得很立體──我可以做導讀,可以做總結,可以做中間的穿插,將講者兩段接不上的接在一起。

昨天花了一些時間跟媽媽溝通,媽媽剛剛確診了,爸爸則已在慢慢地轉好,媽媽表示,這次症狀竟有胸悶,後來才提到原來胸悶是這幾個星期一直都有的,媽媽說這次急診醫生有檢查心臟、照心電圖,檢查肺部X光,都沒有問題,但是我知道,心臟病是檢查不出來的,有多少人就是因為持續胸悶、忽視這個警告。我請媽媽盡量快點去看醫生,現在是確診狀態,恐怕無法做什麼檢查,但至少可以拿一罐緊急的舌下錠NTG硝酸用藥。但沒時間,那,只好在家裡面找找看還有沒有舊的?還好媽媽後來找出了我以前的舊的,可能已過期,但緊急狀況下可能仍能用。也只能先這樣,我要學習把這些緊張的感覺放下來,沒有事情可以百分之百。或許也不是心臟問題,而是媽媽自己判斷的胃食道逆流造成胸悶的。

妹妹每天睡前念小說錄音,已經進入了大概第二或第三個月了,每天聽她錄了五、六分鐘,寄至家人群組,很有意思,她一開始總會如她爺爺奶奶形容的──「打混一下」,可能是嘆了一口氣,沉重的呼吸,然後糊糊嚅嚅的不知說了什麼,不太情願想開始;有時要「混」了1、2分鐘,才終於打起精神開始唸,念到一半,會打呵欠,她爺爺奶奶形容,聽到妹妹打呵欠就好像妹妹在身邊一樣,真的。妹妹的英文發音也開始愈顯自然,她念到問句會上揚,可見她並非死板念。聲音仍像念課文,不夠自信,我想給她看一下「主播」,我小時候看了CNN主播就很自然在洗澡間自己練習用主播那種充滿自信、咬字清楚、抑揚頓挫的唸英文,但又突然想到,現在年輕人不流行「主播」,他們上次看新聞是什麼時候哪?文化的顛覆真的好快,那他們現在看什麼呢?

回溫哥華以後,這裡諸多挑戰、不順,皆無視,因為我被一層給緊緊保護著,那就是「孩子已經帶離台灣,在這裡充滿希望與前途」。而現在已經習慣此事,這層保護就不見了,還好下面還有一層保護著那就是「我的回憶」,個人的歷史,在這裡處處皆有,但慢慢的,別人看到的我也慢慢變成我自己心中的我,「我的回憶」的保護罩也消退了,當這些保護層都消退了,那,剩下的就是赤裸裸的、在這裡以一個平凡中低階層家庭正在過的每日生活,而我已經所剩日子不多,腦子高峰已過,身邊人許多不必再工作,或者是以最高階層正在工作或闖社會,愈比較就愈難過。

下午來到好隊友社團活動,妹妹一起來。來了才知道這是感恩禮讚,是歌誦父母恩德,這裡的孩子們為主,大多是大學畢業後五年內的年輕男女生,因為參加活動久了、同一批人已這樣幾年,辦活動樂在其中。看起來這些年輕人,無論台灣或大陸來的,父母似都沒有離婚,這比例與我所知有些不同,或許也因為沒有離婚,因此感恩的力道,就沒有這麼戲劇化。

在這裡參加社團活動,可幫助腦筋活絡,讓我回到我後天青年時期自我設定的自我風格,因此,我有一個打算──想找以前同學來創辦社團,主題是「全球台灣人移居資源交換交流會:你帶我回國,我幫你出國」。

心臟相關記錄──發作:(無);服藥:12:00am took coxine 5mg

作者聲明:日記作者(我)透過日記無差別記下最真實的每日,若有冒犯,懇請您,也謝謝您,願包容我。

(歡迎點擊這裡追蹤本站,收到明天的續集)

(Mr. 6自1992年開始每天日記,前面30年多的日記刻意隱藏,目前公開的日記僅限離婚後3個月起至今,若你有興趣獲得一份離婚前及結婚前的本人人生自15歲起之所有日記?請來信send.to.mr6@gmail.com借閱一份《完整版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