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16歲的自己,你好。
以下是30年前的今天(1993年4月11日)當時16歲的你所親筆寫下的日記:
這一天你又寫了不少16歲的你的少年的心境,你提及你現在的學習以及「回憶」幾年前在台灣的國中的學習。你說你現在用心在讀這篇要做presentation的小說,一直念一直背,「就像以前在台灣一樣」、「把國中那種背了一大堆東西為樂的感覺找回來了」。你回憶那甜蜜時光,就是那種「背好多」的「興趣」,帶來「拚勁」,讓你「得了三次(或四次)全年級段考第一名的」。你說「那時是至今令我最感到風光的時期」。
「我能再風光一次嗎?」是你問的問題,這問題,後來人生已經給了明確的「YES」答案了。此時你16歲,最風光的時刻發生在13、14歲左右。後來人生,更風光的成就又蓋掉了當時的風光成就,不過,曾經的風光的那種爽感是一直都記得的。
不過,當下16歲,你分析自己目前實在一事無成,「第一名」在加拿大「一點用處都沒有」,你「只是一個普通的十一年級學生」、「沒有什麼特殊表現」。你說真的,在十一年級初上公立學校的這半年,你的「功課方面只是普通」,只有在「日文」課是頂尖的前兩名。你另一個問題是你「不知道要做(念)什麼(科系)」,也不覺得可以有好的大學念(當時想的是美國的哈佛大學這種)。最沮喪的是,「念了老半天書,考試也不怎樣」,和台灣「有付出就有收穫」已經不一樣了。
這時候你對你身邊的香港同學起了極大的妒意!你說這些同學「有的在這個學期拿五個A」,你完全不知道這些同學是何以如此厲害,就好像其他台灣的國中同學不知道你為何如此厲害。然後你喊出了戰鬥口號了!你要將實力發揮出來!「出來吧!」很抱歉你用了這麼生氣的字眼,就當作是年輕人不懂事亂寫的吧。
過了30年後,已經46歲的我,在同一個日子(2023年4月11日)發生的事情則如下:
昨天抽空在一小時內完成了《國語日報》交稿,陳述了最近的親子體驗。最近真的一直有親子方面的重要領悟,一兩週至少來一樁,一定趕得上每兩週一篇的國語日報。
「帶兩個孩子來加拿大留學,這裡學業看到他們有的時候懶懶的,花了很多時間在打電動,我就會忍不住告誡他們,如果這些時間,可以拿來做點有意義的事情,該有多好?念課外書,自學才藝,做什麼都比打電動好;主動多做一點點,比別人少玩一點點,就比別人還強了呢。」我寫道:「講這些話的時候,我心中一直哀嘆,回想以前我自己小時候,一直都想拚,一直都在努力,不會像我家孩子這樣一整天都打電動,只留一點點時間念書,浪費大把大把的時光啊。」
「不過,真的是這樣嗎?還好我有寫日記的習慣,我翻出了30年前自己寫的日記,才發現,不對,根據我30年前寫的日記,放假早上起床,我和弟弟打電動,一整天,什麼書都沒有讀;放連假四天,我甚至說我連書包都沒有開,直到明天就要考試了,才趕快開始念。」我寫道:「這才發現,其實孩子所做事情,與我當年是一模一樣的,那我就在想,為什麼成為父母之後,總會覺得孩子努力不夠呢?總有一個錯誤的印象我自己當年比我自己孩子還要奮發向上呢?」
接下來,我講到另一個更大的發現───「兒子將自己鎖在自己房間一整晚不出來,但30年前的同一天,我在日記裡也寫道自己如何關在房間裡。我敘述我在學校與同學聊天,很認同某位同學說的她對人生多麼嚮往,希望過著多樣化的人生,追求刺激、體驗、冒險,而不是『一成不變的生活』。所以,那天晚上,我關在房間,原來只是想試試,我是否可以不要依父母當年要求,固定在晚上10點前睡覺;我想試試,我愛幾點睡,就幾點睡,是什麼感覺?」我寫道:「這才領悟,原來,父母與孩子天生的差異,不只在於年齡,而是在於被賦與角色的不同。父母年輕時也很嚮往刺激、冒險的人生,然而,成家立業、有了孩子後,為了讓孩子安全成長,不知不覺的建立起一套穩定安全又健康的生活模式,要孩子固定時間睡覺,每天都要洗澡、刷牙,若今天餐裡少了一點青菜就會好像什麼大事的叨念好久,所以,每一個青少年都按捺著悸動的靈魂,好想做點不一樣的事,都不知道這是父母為他們所安排的安全的成長環境──可以說,父母自己當父母久了,自我催眠,竟也就以為自己成為了一個希望青少年模仿的標準模範生,事實上,父母自己當年原本也不是這樣子啊。」
「因此,父母與青少年永遠是不會有交集的,或說,青少年成長過程必經之路,就是必須『打破』什麼,第一次學飛總要勇敢的跳出去,破蛹而出才能蛻變為成年人,因此,雖然大人孩子沒太大交集,卻也是人生一段可愛的安排,祝福普天下的父母,你們做得一點也不差,等到送走了青少年,或許,也該是好好回來照顧自己的時候了。」
昨天晚上妹妹吵著一定要進行文法課,看她好像已經打定主意養成「每天都有進度」的習慣,就好比她已連續近2個月每晚錄大約6至7分鐘英文小說一樣。她要求下,我拿出課本開始教她文法,哥哥湊熱鬧也要來聽,很可愛哦,我提到了「Help」後面要加原形動詞,連哥哥也驚訝,什麼?於是他們學到了。另外學到的是用which來形容前面的名詞時,「加逗點」與「沒加逗點」的區別。講完之後,又進入了作文課,這一次試寫的題目是哥哥建議的「我做的最有意義的事」,我問孩子們最後一段最棒的寫法是什麼?哥哥想到一個不錯的點子:做了有意義的事影響到其他人也去做,它便變得又更有意義了。
其實我教孩子這一段時間,我心裡是高壓的,我晚上的事已幾乎要做不完了,東西堆在後面,我將得更晚睡,但是我心中很滿足,小心的不打斷孩子們的興致,等他們滿足的上樓,我才開心的回來,繼續埋頭苦做我自己的工作。
一樣一樣的做完,還起了一個大綱,要寫Tuesdays with Morrie的書。早上起床就看到另外一位高中同學跑來問,這個暑假在溫哥華有哪些夏令營啊?這已是第三組人馬問我了,我認為是台海危機大家急著要出來,又礙於孩子教育介接與家人(尤其伴侶)意見,沒辦法馬上帶出國,所以都想說,暑假先來這邊玩一玩看一看,觀察一下,不到最後不會小像我們這種的決心的,也還好我們是到最後了,才能靠決心一口氣真的在短時間完成再回到加拿大之願!他們得在家庭生活中繼續追求和諧,但我卻因為離婚而可以從破碎中重新起飛!我查一下發現UBC的夏令營都是一個星期一個星期,或許可以用拼裝的,但是很多都已額滿了。今天問了我們家兄妹要不要參加?哥哥依然堅持從台灣回來因為時差不想參加任何。
我突然意識到我在2017年所做的GlobalSocial AI其實也可算作Generative AI,稱我們為Generative AI的鼻祖(在概念上)也不為過,說真的,我們那時候的東西,如果現在公司還在,我們一定會改用OpenAI,可能在去年我去募資就會成功了,所以說真的,跟著趨勢的話,一定有機會挪動身體、pivot,然後就成功──只要我一直存活著。
現在講也沒有用了。這公司被毀掉了。
中午和好隊友嘗試台灣人開的Lolipot,火鍋平平,飯後在附近Oak社區走了一走,欣賞別人家的獨棟房以及門前的櫻花樹。下午付150加幣讓一個人來修洗衣機的脫水功能,猜到了他們果然又報了一個好貴的「電路板全換」(共700元加稅),哪有每次都只有這招修理法?這種異族在此的(疑)詐騙到底要怎麼拆穿?
單單今天一天就跑了兩家銀行、多開了兩個銀行帳號,感覺很有成就感,以免我主要的銀行TD會倒。不過,有帳號,卻沒有錢,開在那邊只是防範這家銀行倒,聽起來很呆。第二家所遇見的這位香港媽媽是我遇到第二位香港的辦事員,真的都是非常現實的,看我不辦要年費的卡,就說那我不必辦了,下次再辦好了(她不給我辦)。要她們寄新卡也不寄,要我用暫時卡。
心臟相關記錄──發作:(無);服藥:12:20am took coxine 5mg
作者聲明:日記作者(我)透過日記無差別記下最真實的每日,若有冒犯,懇請您,也謝謝您,願包容我。
(歡迎點擊這裡追蹤本站,收到明天的續集)
(Mr. 6自1992年開始每天日記,前面30年多的日記刻意隱藏,目前公開的日記僅限離婚後3個月起至今,若你有興趣獲得一份離婚前及結婚前的本人人生自15歲起之所有日記?請來信send.to.mr6@gmail.com借閱一份《完整版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