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16歲的自己,你好。

以下是30年前的今天(1993年4月5日)當時16歲的你所親筆寫下的日記:


這一天是週一,放學後你居然約得到這個你心儀的女生和你一起到Lansdowne mall買notes,這個notes應該就是日記簿的意思,大概是你和這個女生聊到你的日記,她也願意來買買看吧?「約會」成型,你形容你和她講話「簡直控制不了自己」、「一副大嘴公的樣子」、「結巴」、「緊張過度」,你認為這種表現真是「非常大的挫折」,比較起來,之前和前一個喜歡的女生有機會出去吃中飯,也「不會有如此緊張、不知所措的反應」。你認為這一天真是「一個大失敗」啊。

而,反過來,這位你所喜歡的女生,只比你大一個月左右,卻「相當從容、禮貌周到」、「極強的交友能力」、「易談的來的性格」。你觀察,她在English 11的班上的交友狀況很好,「很容易和他們談得很來」、「令人感到她以和大家在一起為快樂」(原來,她和你仍有一堂課同班,正是這堂本學期剛開始的English 11啊),於是,你竟然說,你想開始「研究這個女生的個性、思想」了。

你說,你想研究她,並非因為想知道她到底愛不愛你(這點,你竟仍渾然不覺,渾然不覺就表示並沒有)。你強調你研究她只是好奇著她的邏輯,你開始感到她「並不特殊」、「就像很平常的台灣人一樣」、「甚至比其他台灣人更像標準(的台灣人)」。

這段時間,是一個16歲少年的心理整頓,一種成長。你開始想要「裡外一致」,你檢討自己,無法將自己所想的講出來,就如同30年後我家孩子這樣,會害羞,不敢講,在外人面前就想逃遁,不敢做自己……此時的你已發現此事,「常常講的和心裡想的不完全一樣」、「善於掩飾自己的心思」。而你有些部份竟將這個「問題」怪咎於家裡,覺得家裡太僵化,所以你開始關門、鎖門,「門關起來、鎖起來,才能夠『想什麼,就寫什麼』」,青少年需要藉「關門」才能在人生中第一次讓自己沒有掩飾的展現出,聽到心底的聲音吧?

過了30年後,已經46歲的我,在同一個日子(2023年4月5日)發生的事情則如下:

哥哥妹妹體育課雖未同班,但哥哥上的課,妹妹也都會有;最近他們老師在訓練一個「三分鐘、五分鐘」,跑三分鐘,休息一分半,再跑五分,再休息兩分半之類的。妹妹打趣,以後很難的事情都可以稱為「三、五、三、五」,哥哥也覺得很好笑。哥哥昨天回家竟還說要訓練自己一下跑步。我的天。

幾天前,與妹妹的「文法課」已變成了「作文課」,她覺得她的文章寫太慢,而哥哥都寫好快。上次我建議了一方法,先花5分鐘時間想好作文的點子,再下筆,別一邊寫一邊想,結果,那次真的她只用了10分鐘中的5分鐘來想,然後時間就只剩下5分鐘,她只來得及寫了5句。「第一段都很難開頭。」她說。

昨天我想出另一個「新招」,和妹妹分享,如果你要寫四段,先把每一段的第一句寫出來,寫在紙上哦,以及整篇的最後一句,總共五句話。我們就拿「我的春假」這個題目來練習,寫到過海關去美國走走的那天,用這個方法,一起寫了一頁半。妹妹就用這方法,今天在家「練習」,她說,好像有快一點呢!她說了一句我很感動的話──「每天都要寫一篇作文練習!」妹妹表示她想把「所有可能的主題」都先練習過一遍,聽到這裡,受了妹妹鼓勵,我覺得我也要努力,我也要每天都寫一篇什麼。

最近的讀物是《失敗的勝利者》,果然,外國人寫蔣介石傳就是非常精彩,加上最近台灣新聞一直講前總統馬英九到對岸祭祖,我再次想起幾天前晚上與優秀的過境溫市的同學所講的一件事:「身在亞洲,我們就是比較不幸運,沒辦法留在歷史裡;生在美國,多好。」當時我說,講這些已經來不及了,現在都已經46歲了。

但我如果今天人仍在台灣,那,或許我是很desperate無藥可救的,但我現在人並不在台灣!我為何不能好好的來做做看「這件事」呢?我問了一下ChatGPT,它給了我五本書在講旅美的華僑,第一本正是Iras Chang的《The Chinese in America》,而第二本是《Asian American Achievement Paradox》、《Model Minority Myth Revisited》講的都是老套的亞洲學霸的事,這個話題就和珍珠奶茶一樣,粗淺至極,千萬別碰。最後兩本可能比較像是我要的,《Immigrant Acts: On Asian American Cultural Politics》及《The Overseas Chinese: Ethnicity in National Context》,尤其最後一本,好像有講到全球的各地的華人,而不是只有美國。我想來寫一本書論述全球講中文的這些人為何是世界上比較愛好和平的一群,是什麼原因。

這種志願,唉,每次都撐不了一兩個小時,即又會感到它不合理,因為它事實上是更難成功,失敗了,我則什麼都沒有。而,再看到路上這麼多雙B,也就是說,「錢錢」向來是比「留史」的成功率較高很多,所以我應該還是專注在錢錢,OK了以後,我仍會有時間的。我會有時間的。

這幾天,心裡掀起了非常大的苦味的巨浪,沮喪至極,好像咖啡因也沒有很大效果,可是,撒出去的種子仍然長回來了,我先前做的事,果然最後還是會回來證明這些佈局在某程度上是對的──所以我不必亂動,繼續做,然後,多多與人連結,讓自己有點壓力,就可以好像回春一樣,彈性會恢復,志氣會繼續。

是的,我定位成AI時代的操作師,以及操作的服務,這是對的。目前看起來是對的,因為AI亂七八糟的一直長出來,但它就算再方便,還是需要總和的操作者,人類去「人機共舞」補足那些洞洞縫縫,這一塊,讓我留在科技的最尖端,又符合我在內容上的經歷,亦符合我內容創作的志向,再符合我先前靠內容創作做出一家臉書代操公司的經驗,仔細回想這一切,以前所做的事情全部都派上用場。就連「今日頭條知識」因為連假休息幾天仍想不出新方向,但我今天突然想出來了──雖然很多人在教ChatGPT詠唱,沒關係,我也來教一些詠唱花樣。沒有公版,任何內容型態都行,最主要是有創意。

與球友再次約在隔壁Blenz咖啡聊天,太久沒有聊了,這一次非常有效果,首先,當然先講人工智慧,朋友開始接受了GPT,認同我說的「分層」,聽到我現在正在嘗試的這些詠唱,他認同這個練習是好的;此外,未來是一團混亂,混亂代表機會,此時先一步在外面包一功能,最後我就使用當下最棒的、最先進的機器就好。太認同,AI的發展就算馬斯克說要制止,但制止不了,最好方式還是繼續開發(不過,複製羊被禁止後真的到目前為止都沒有任何新消息,當年一直有人說會做複製人,至今仍未出來啊)。

接下來,我與他分享了最近在想的「中美之間」大趨勢,搭著它來立傳、寫作,我說,這是僅次於AI,我們現在非常可以發揮之處,他對於ChatGPT所點出的「為何華人都和平」的其中一個理由「華人的宗教皆為合成版,使它不易極端化」之概念感到很有意思。他另外說得很好,亞洲人就是給一個既定印象,我們要成功打入白人市場,就必須符合那個印象。我大喜,歐美對亞洲的男人的印象就是做工程師、邏輯非常好,因此我可以利用這個stereotype來讓我變成某方面的邏輯大師。

我自己認為,說不定可以合作一些親子的東西,幫助自己的孩子。我分享我日記在近期如何幫助我自己更認識自己孩子,看到自己以前也和自己孩子差不多,也分享程式課程居然是以考試(考CCC)為目的,沒想到這對亞洲學生是最直白的;對於離婚的部分,他說他不覺得這個是他想要進入的領域,我說我也是這樣認為,所以我把它當作snack,這是我切入全世界市場的最終機會,因為沒人敢做;任何族群,包括昨天的周先生,都看到我是唯一還在講這件事的人;朋友說,可是你性別錯誤,我則認為,正是因為性別錯誤,所以才有我的機會。

這是一場有深度的對話,咖啡因的推波助瀾,過程中,一開始我覺得危險,我的背後是來來往往的咖啡廳客人,每個人進門我都看一遍,才讓他或她走到我身後;我們談了兩小時,來過三位有色面孔,我特別的注意;可是講著講著,內容雲霧漸開,我前方的玻璃外面也看到了陽光拆開了雲、洩溢了下,眼睛都可以看到更多希望,就忘記後面是不是有人拿刀了。今天聊的太過癮了,我發現:「我的事業從來沒有不好過,不好的向來都是自己看自己的情緒。」我的情緒常在陰雨天,要找個方法讓它永遠在晴天。

今天吃中飯前就先來健身,不錯,踩車20分鐘看兩部片,再完成了三個重訓器材,抬腿的、上次學會的壓腹部的,還有一個腿推,其中腿推已推到了240磅,等於約110公斤。

心臟相關記錄──發作:(無);服藥:12:30am took coxine 5mg

作者聲明:日記作者(我)透過日記無差別記下最真實的每日,若有冒犯,懇請您,也謝謝您,願包容我。

(歡迎點擊這裡追蹤本站,收到明天的續集)

(Mr. 6自1992年開始每天日記,前面30年多的日記刻意隱藏,目前公開的日記僅限離婚後3個月起至今,若你有興趣獲得一份離婚前及結婚前的本人人生自15歲起之所有日記?請來信send.to.mr6@gmail.com借閱一份《完整版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