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16歲的自己,你好。

以下是30年前的今天(1993年3月27日)當時16歲的你所親筆寫下的日記:

你稱昨天為可能是「另一個又讓你瘋了整個冬天的愛情」,好美的形容。

你還比較了這兩位異性,蠻有趣的,你說,先前喜歡這個女生,瘋狂的喜歡她,是因為她「確實很懂別人的心」、「很善良」、「笑起來風采迷人」,但,當你慢慢的更認識那個女生,雖然仍無法自拔的繼續的暗戀著她,但你已經發現這個女生的個性「事實不是那樣子的」。然後,現在這一位新的、和你年紀相差只有一個月的女同學呢,則是「另一種」的狀況了。

你形容的這位女同學,顯然是與你非常投契,並不是她的風采,而是她「有太多與你相同的地方」,你覺得你是「遇見知己」了。

換句話說,這位女同學,你以「心靈相合」來形容,而之前那位你是欣賞她的風采,是「欣賞到幾乎崇拜」(這也太奇怪了,但一個16歲的少年真的什麼樣的幻想都能實際化呢)。

最後,你提到了第三位女生,這位是你從小學之後繼續當筆友的小學同學,你說,都是她寫給你的信,我猜,尤其是兩個月前寄到你加拿大信箱的那一封,「改變了你的生活理想」,因為那個筆友的口吻與現在這位女同學很像,都是說自己很叛逆,很有想法,很想要一種多元精彩的生活……你稱為「多變化的生活大綱」。你認為你受了那位筆友的影響,進而更嚮往、同聲同氣的認同這位女同學對於更多變化的生活的想望。

好笑的是,為什麼青少年都想要更多變化的生活?因為,青少年所在的那個「家」,一定都是太固定的──這並不是因為父母的個性不想要變化,而是一旦養著孩子,所有的家庭都會小小心的安排,住在安全的地方,週末去安全、衛生的地方;年輕的時候可以亂吃亂喝,有了孩子當然諸事都要省錢……於是,青少年永遠都覺得自己的家很無聊,個個都要「多變化的生活」,也因為這樣,大概很容易就找到一個伴侶,從學校開始「多變化的生活」(交往)吧。

只是對我這個人來說,16歲的這些奇妙的遇見,都沒有「成形」,反而是那個影響我的筆友在二十幾歲才成為女朋友。我的一生真的是好奇怪,也或許真是「心想、事不成」呢。

好吧,過了30年後,已經46歲的我,在同一個日子(2023年3月27日)發生的事情則如下:

放了兩週的春假以後,今天孩子第一天上學,兒子提醒我,這也是他們的「開學紀念日」,什麼意思呢?就在一年前的這時候(可能差幾天吧),就是他們第一天在加拿大上學的日子。

我請他們比較一下,一年來,進步最多在哪裡呢?妹妹想一想說不知道。我幫他們說,有好多好多地方喔!至少我所知道的,妹妹在一年前絕對不敢在大家面前朗誦英文,現在敢了。很棒哦。哥哥除了朗誦英文之外,一年前亦沒有任何做文科報告的經驗,現在已做好幾次了!我說:「往後一年,我們要再進步10倍喔!」

其實對一個新移民來講,今年最大的收穫(也是其他大人常問我的)就是:「孩子們還適應嗎?」過了這一年,我百分之百的確定,孩子是非常的適應了──地點選得好,不囉唆的就選在華人最多的Richmond,另,有可能這一年來我真的也讓他們的生活充滿樂趣,去了無數的景點,讓他們飽覽了這城市周邊的美麗風景,這部份的體驗是無價的,而孩子們也確實有交到朋友,在學校熟悉了,連最難的體育課也可以一笑置之,這一點為我們建了堅實的基礎可以再往下一步發展,要知道,1991年我剛來的第一年,其實是在語言學校度過,那一年的成長,可能都不及我們家這兩個孩子。

不過,有的時候,有些成長,是看不出來的,我當年也是,孩子現在也是,意思是說,有的時候的「不成長」,也是看不出來的,或許看起來有成長,其實是「混」了一年,所有成長也只是好像被浪拍打的勉強往前進,或在兜圈圈而自己都不知道。沒辦法,只好拚命的用手滑水的往前進,或許才能確保成長。所以我不能掉以輕心。

今天再次來再照顧那可憐的失去孩子的一家人,我們將他們送到市中心,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的大樓後巷,夾在二、三十層樓的大樓之間的後巷,冒著煙,擠滿了正在卸貨的卡車。後面逛了一下Gastown,我第一次來到Canada Place,和好隊友在這裡水邊的咖啡廳等客人,打電腦。

然後來UBC,今天真正的來到了此校園的核心──學生中心,UBC稱為Alma Mater Society,沒有想到以前那棟又廣又寬的灰色建築其實仍在,只是被那些工地給遮住了,不過旁邊也建了一棟新的學生中心,看到了熟悉的「E」字(代表Engineering),有一台被拆掉的跑車畫著「E」被吊掛在那邊,那些頑皮的工程系學生還在呀,但不一樣了,這些UBC的所謂「學弟學妹」,他們所看到此學校,已是全世界僅見的被大量高等移民的後代給湧炸的一間公立大學,這一間學生中心,它挑高四、五層樓,旗子就長到達兩三層樓高,餐廳都比外面的城市的還要更經過精心設計,這已不是一個學生的地方,它已是匯集於世界各地的一個奇怪的融合,某種早產兒型的世故,學生來這裡大概被逼著提早的成長,或許提早面對世界就是富這麼富,貧這麼無法富──這城市其實也只從200萬人口微升到300萬而已,但多出了那100萬人實在太特別了。我開始不確定我家孩子是否可以撐得完這一間陌生的「母校」。

直到走出來到書店的那個路岔口我才看到了熟悉的景色,書店的對面是那棟舊的Wesbrook Building大樓,該大樓前面的那面寬寬的階梯,前面的櫻花樹,還有書店本身,讓我想起了我自己大學剛開始的年紀,怯怯懦懦的經過這裡,不知道未來所在,現在這些回憶已過去了太久,甚至我還不想把UBC穿在自己身上啊,或許兒子上這間學校,我還會想穿「UBC Dad」,那書店的東西原本以為會超貴,沒想到反過來,書都在10塊錢以下,我們買了三本書,包括送給好朋友的、送給孩子的。我們在University Boulevard旁邊兩間餐廳,我吃到中式三樣菜,好隊友吃到拉麵,兩間居然都不准我們帶另一家的東西坐在露天座,只好尷尬地離開當地,也因此有機會來到學生都坐著的大草皮上,看一些ABC玩「Spike Ball」(拿一顆小球打到彈簧床再彈起來接球),這種球類也是我剛剛在Bookstore才看到的,該不會是溫哥華人甚至UBC人發明的吧?半個小時前我還被笑,看不出來這片是假草皮。現在當學生真的是好好啊,他們根本就是在一塊超大的名店街上課。

帶客人車遊一趟日式建築的亞洲中心,回頭刻意路過22街已開的李花樹,再南下至菲沙河出海口的沙洲上的名店街outlet,我們車停外面,等他們的時候,我們曬太陽,透過不佳的網路連線呼喚了AI ChatGPT,成功靠AI設計一堂「未來學」。陽光極其美好,路上的每一吋都在發光,飛機從頭上呼嚕呼嚕的越過,載他們回居住處的鄉間路上,最美的畫作就眼前的天空,那美麗的雲朵,相機照不下來,色彩筆畫不下來,它既是完美的圖形又帶有人造藝術的不定性,無法拒絕它更是因為人類天生對孕育這(人類)身體的大自然的一種健康清新的相互投射。

回到家,孩子們看起來心情很好,看來今天第一天上課一切順利。

心臟相關記錄──發作:(無);服藥:12:30am took coxine 5mg

作者聲明:日記作者(我)透過日記無差別記下最真實的每日,若有冒犯,懇請您,也謝謝您,願包容我。

(歡迎點擊這裡追蹤本站,收到明天的續集)

(Mr. 6自1992年開始每天日記,前面30年多的日記刻意隱藏,目前公開的日記僅限離婚後3個月起至今,若你有興趣獲得一份離婚前及結婚前的本人人生自15歲起之所有日記?請來信send.to.mr6@gmail.com借閱一份《完整版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