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16歲的自己,你好。

以下是30年前的今天(1992年12月15日)當時16歲的你所親筆寫下的日記:


今天你更進一步的寫道:「已下定決心,放棄Leonie」,你說你「沒理由也沒膽量再追她了」,為什麼呢?最重要的是,原來你一直想對她遮掩你的「年齡」──由於你跳級了一年,所以此時你剛滿16歲,但Leonie呢應該是正常的17歲,今天因為另一個香港女同學Connie問你年齡,你答了,因此坐旁邊的Leonie也知道你年紀比她小一歲,你就認定「以你本身條件,是不可能得到她的」。

我覺得接下來你的自我覺察相當不錯,你說,要做為長久的女朋友,必須在思想上是相當的,而Leonie這個女同學一開學就用她迷人的笑容讓你深深著迷,大剌剌的豪爽性格也令你喜歡,但她和你「不是很談得來」、「個性也相當不一樣」,因此你不應該這麼「輕舉妄動」。

很開心看到你自己這樣寫,你即將「轉移目標至(生活)其他方面」,在此Christmas假期「考個駕照、滑個雪」,「為自己前途著想」。沒錯!終於想通了!有趣的是,你還是很不甘,所以你寫道由於「她家教如此嚴,看她也不可能『跑掉』」,我的天啊,哈哈。原來Leonie的家教是嚴格的,大概她有和你透露吧,那她是否為單親家庭或高衝突家庭孩子,又是謎了。

30年以後,46歲的我在同一個冬天的日子(12月15日)的日記如下:

昨天我晚上對著一位潛在的某教室的知識長人選,「試講」了一段「純粹幫忙」的心態(以後就簡稱為「Just Help心態」)亦得到非常棒的體悟,我們可以這樣說服「講師」:一、我們這個平台本來在形象上就是很公益的平台,你只要一在裡頭幫忙,好形象自然生成。二、現在坊間你的產業已爭激烈,想要為自己打開新機會,你就要改為思考幫助別人、反向操作;三、你的目標對象本來就是非常反商業的,你幫助他們,反而帶來忠實。

以上都不是我講的,是我從頭到尾不斷論述「單方向的幫助」,就由我所要說服的這位高手自己講出了以上的東西,對方似也的確有所觸動,我也學到,這也是因為,我自己透過「Just Help」而讓說理變簡單了,現在請再繼續往這套說理上再鑽研。而且這也可以用在H站。

我們家兩兄妹,有一點很可愛,就是他們到現在還可以兩個人分一樣東西吃。以前感覺上兩人一定會打架、會搶食,但現在我們有時候蛋糕就只買一個,飲料也只買一杯,兄妹倆居然也慢慢地找到了分享的方法。所以,並不是從小什麼都不讓,以後就不會變好。

不過,昨天兒子剛過一個溫馨的生日,房間被整理乾淨,妹妹好像也仍然吃味了,深夜,她難過的說她房間看起來還是好亂。當初兩人選房間,妹妹房間本來就比哥哥小蠻多,窗子更只有哥哥的四分之一,但我們想辦法讓她也有溫馨感,與她提議是否加一個白色的書櫃和白色的桌子,她負氣的說:「最討厭白色了!」

妹妹早上繼續練習報告,早上要先去和英文老師講,她說她比較不會緊張因為這位三級ESL老師只找她一個人講,不必與其他同學報告,但是她也很認真的準備這份簡報了。這簡報與她哥哥的好像,但哥哥那個是社會老師,而妹妹這個是ESL老師,為何兩份簡報都要求講五個W一個H,且都要提到Text-to-world、Text-to-self、Text-to-text,是為什麼呢?

重點是,為什麼妹妹這樣學,英文容易進步呢?聽說妹妹的老師好像也不管她自寫的稿子的文法仍有一些錯,因為想要保存她的「廣度」,由於她一次須做這麼大的簡報,每次完成一份(像這次),她已經學了一大堆,且學的時候,角度很廣、視線很高,和在台灣學英文一句一句講的練習不同,她整個是一整個格局,為了做好「整份簡報」,她一點一點各種小小的這裡、那裡的「微進步」多如同螞蟻,這個觀察,又讓我每兩星期的《國語日報》專欄又有新主題了。來這裡,從孩子教育的各種觀察,好容易就找出無限多的靈感呀。

和好隊友討論到,我們需要一個比較正確佈局的新住處了。的確,我們都懶得搬,覺得現在住處還不錯,價錢好,這裡法規讓房東不能隨便漲價,目前我們住的是三間房間的城市屋,運氣很好了,但接下來我們必須租四間房間的,才讓我方家人可以在溫哥華進一步的穩定,讓爸媽有地方可住。但城市屋拉高到4房的,已經很少,只能住獨立屋,但是我對獨立屋的印象,就是會孤單,可能是以前我們的家都被爸媽整理得太整齊了,又大又乾淨又舒適,但人聲永遠fill不了滿屋,不知此印象來到現在是否改變。

今天又是從中午才正式開始,到統一廣場,雞蛋烙捲餅又是大火鹽煎得香噴噴的,但吃完後嘴裡的嘴壁乾得要裂了──就是那大哥放的味素。螺絲粉吃了一點,咖啡喝了一點,好隊友到COSTCO補貨,我趕完「今日頭條知識」應該是可以趁今天難得冬日又出太陽了拍一支,但要拍的時候已經太陽快下山。帶了點心回家,為家中陽台欄桿裝了耶誕燈,是六角雪花大型的。

我的人生是什麼?就是「所有當年來找我認識的人,現在都比我成功、都好有成就!」,現在大家看到很有錢的人、很紅的人,只要是四十幾歲、五十幾歲者,不少人都曾經在我身邊經過過,有的是在我的教室裡,當我的學生;有的是在我的信箱裡,曾經寫信給我。有的更是我們以真正的同窗情誼的關係都一起聊過創業和種種,全台灣各行業找得出100個這樣的人,都是名人,原來,這就是46歲的感覺,也就是──當年我看到「史欽泰」覺得他明明認識所有富翁,所有富翁也都尊敬他,但他為何就是沒辦法和其他創業富翁一樣賺大錢,便會推論他是比較遜的,而這或許也是我本人現在給其他那些朋友的感受。人到了46歲,又不是不曾成功過,但現在「裡子」裡卻還為全家人租屋著,為著區區一點小錢煩惱著;我習慣這些是因為我一直以來都當自己是25歲的年輕人,但我自己都忘記如果人生有一點點小成就的時候,看的根本不是這些了,或許這也是為何,以前認識的那些朋友,稍有名氣之後,也甚少與我聯絡了。

《經典文學》裡的文章可看到,有些人和其他人「交遊」,都會留下照片,彼此寄封信,一方留下,以後變成「古董」,變成歷史。我曾和多少多少人有過那樣的互動,若我有照片,那些都是「歷史」,我親眼看過多少歷史啊!但我向來期待別人有留照片就好,我自己不留半張──我即便寫日記,但我日記寫的甚少是與誰今天交誼,寫的都是「我自己現在打算做何事」──因為我一直都想要自己當主角,我從沒看到我自己的一生的價值或許只是一雙眼睛(和一隻寫字的手)將我經過的看過的「人」給記下,有一天,我終於認知自己「主角當不成了」,是不是也淪落到什麼也沒有了呢?

心臟相關記錄──發作:(無);服藥:12:00am took coxine 5mg

作者聲明:日記作者(我)透過日記無差別記下最真實的每日,若有冒犯,懇請您,也謝謝您,願包容我。

(歡迎點擊這裡追蹤本站,收到明天的續集)

(Mr. 6自1992年開始每天日記,前面30年多的日記刻意隱藏,目前公開的日記僅限離婚後3個月起至今,若你有興趣獲得一份離婚前及結婚前的本人人生自15歲起之所有日記?請來信send.to.mr6@gmail.com借閱一份《完整版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