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15歲的自己,你好。

30年前的今天(1992年8月27日)你親筆寫下的日記如下:

這一天的日記很有意思,是你開始寫日記近兩個月以來(後來這日記寫了30年),第一次提到這位女性的名字,原本是三個字都寫出去,考量到此為半公開日記,就先遮住名字。你寫道,原本想將這位女生五月初寄給你的信給回了,但因為手不舒服(其實你寫文字,手向來都不舒服,現在已經幾乎無法動筆),所以又沒回了。人家五月初寫信給你,你到了三個月後都沒回,這就是你和這位愛寫作的小學同學通信的頻率。

你提到,和這個女生呢,由於往來信件感覺上相當溫暖,已幾乎成了「青梅竹馬」。小時候的你,最喜歡這四個字呢!

你繼續寫道:「不過,這是我自己想的,她是否這樣想,我就不知道的。」

傻瓜,人家當然也是這樣想,才會一直寫信啊!就算不這樣想,寫幾次信以後,也會開始這樣想的──就和你心中想的一樣啊。然後,你當然不會知道,也愈來愈不會相信,過了八年左右,這位「青梅竹馬」還真的曾經一度與你交往過呢。

人生的境遇,難以預言,每人都有不一樣的人生。以我人生來說,算是很有趣的,因為你看見的很多事,都是未來的precursor,未來都會再繞回來。你說是緣份,我得說比較像是我刻意的這樣發生的吧。

那麼,45歲的我今天所發生的事,到未來又會怎樣的回釦回來呢?請見以下今日記事:

昨天我真的將時間用到最高效率,從UBC回家後,我趕剪完兩支今日頭條知識影片,和兩個官方教室的小編一接一投的對應,還幫公司的同事介紹剪片的,處理週三的讀書會,實在已經精疲力竭,才上床睡覺。

結果,失眠了。

好消息是,對我來說,6月6號所開始的這一波「今日頭條知識」,我自己的觀感是好像已經過一年了,當時所「報導」的那些新事,好像都已過了好久的,其實也只差不多三個月內的新事而已,而每天這樣子拍、這樣子寫,我等於把時間「拉慢」,從6月6日到現在8月底,好像已經過了好久好久,對45歲的很怕青春溜走太快的我來說,真的是賺到了。

昨晚才睡了四個小時,今早七點多起來,再設定3分鐘的鬧鐘,都可以睡著,但不行睡了,得出發了。我們八點就要到。

這個屋頂斜斜的Asian Center,今天再看更仔細了點,屋頂最頂端是玻璃做的小小副屋頂,建築旁都是松木參天,有一座小小的日式小亭,裡面一小口古鐘,居然是2009年日本天皇夫婦來此地親自立下的。今天參加活動,中餐和晚餐我們都在這裡日式碎石旁的石頭坐著、N95口罩拔下,迅速吃掉。

在溫哥華這邊可以參加活動,和人們對話幾回,活動的「心理效益」就「灌」進來了,那句老話不變──活動主要的受益者,是辦活動的這些人,參加者看起來是主角,但其實他們只是配角;馬上我又開始想應用了,如果痛苦的看不見孩子的爸爸們也可以享有這樣的活動,該有多好?活動直接,怕性別失衡就請女性當志工,整串的Chemistry化學效應就出來了,這不叫做Dad’s good,也不能叫做Dad’s PR,比較像是Dad’s Circle,但這個名字不好。

我也學到,溫哥華這裡的台灣年輕人,也就是25年前的我,如今說話已帶著大陸口音,且中文講的很好的,其實英文講的也非常非常的溜,且換成英文的場合,比方說破冰的時候,也馬上轉變為非常有自信的講話態度,就像現場即興的演講家。台灣年輕人表演,演出這邊的社團名稱,我再次聽到「NTG」這個社團,這是當年我還在UBC唸書的時候從台灣學生會TA分出來的分支,過了25年它好像變成本地最大了?口語上有些習慣,大概只有住在像溫哥華這樣地方的(中文極佳,英文本地化)台灣人才會講某些特殊用辭,比方說「參加co-op」、「當掉midterm」。溫哥華的年輕人果然中文真的極佳且娛樂方面完全沒落後,像談韓劇「歐巴」、跑馬燈、絢爛等等用詞,影像編輯、製作都非常的強。

當年我和一群工程系的同學們都很人際閉鎖、害羞,沒有一直在唱KTV、追星,於是今天這些溫哥華台灣年輕人所演的「台灣學生的溫哥華的大學生活」,我們一直無從切入,只在想像中而已;由於當年沒機會加入我如今與孩子說的所謂的「台灣藝人的溫床」,因此,我得以preserve對學業與事業的專注性一直到研究所畢業。但,我的孩子就非常的娛樂化了,感覺上我家孩子與這些年輕人所言所喜都蠻吻合,好消息是,目前兒子仍蠻屬於孤芳自賞型,且我相信,以後有人一直約他唱KTV或許他會常常想起老爸(我)常談的「不要當被動人,要做大事」。

活動本身,一開始,我先是想被動的參加,感受就好,眼睛是糊糊的,不過,不到中午,我就開始融入了。比方說演出戲劇給參加者看,很有意思,沒有點出「結論」,只是不斷的演出身為年輕人的大學生活的各種面向,然後不斷地問參加者(觀眾)說:「你的未來在哪裡?」「你真的要這樣子嗎?」他們說,通常看完之後一定會「一生不忘」,所記得的不是講了什麼,而是「共鳴」了什麼。

也學到很多。比方說一張圖畫有兩塊白色,明顯下面那塊比較白,但一遮住中間光源部位就會發生兩塊都是灰色,哪裡白了?可見腦子一看到光源就會以自己腦內額外的判斷去固執的認為「下面那塊就是比較白」,人腦的固執,可見一斑。此外,還學到一些,有一位介紹我喝她帶來的罐裝星巴克咖啡飲料的媽媽,是在大統華超市買的。我說,真的好喝嗎?她說了三次:「喝喝看就知道!」我忍不住打開口罩瞥氣喝了一口,真的非常有味道,卻不是甜味,以後我會去買的。但幾天的戒咖啡就這樣斷掉了。

活動從早上八點到晚上八點,最後就出現一種很自然的快樂來源──準備結束了。事實上當活動進入了後半場,每分鐘每分鐘都離要結束更近一部,那種快樂令人難忘。今天所看的影片、演講甚至表演都是一般人的故事,但也好看,因為都是平常電視或網路上看不到、聽不到的。

我在Asian Center還看到了一堆「免費」的書,裡面一半英文,一半真的是中文,只有小部分是簡體字,大部分都是台灣的書啊。很多「九歌」的書,包括民國72年的古蒙仁寫的《台灣社會檔案》,是一位記者集結他所寫過的時報周刊的報導社論,還有民國75年出的黃凡的《我批判》,不要以為他在批判什麼,他第一篇似就歌頌當政者呵;總之這些都是免費的,過去幾十年來靠移民帶來溫哥華這麼多書,由於此地乾燥而得以比台灣更完整的保留,以後我可以多逛二手店,多收購這種。另一本最棒的是早上我就蒐進來的《沙豬推手》,是在美國電機系任教的知名跨界作家張系國的作品,看起來像是對男性沙文的批判,但好像又不是。我還來不及細看,對我未來做這種可能有幫助。

最後有一個本地白人評述此活動,說得很好,他說他很有感的是每幾個人負責各自部門,大家一起為了一個cause善事而做,真是非常美好,也是此類活動的特殊性。

心臟相關記錄──發作:(無);服藥:12:45am took coxine 5mg

作者聲明:日記作者(我)透過日記無差別記下最真實的每日,若有冒犯,懇請您,也謝謝您,願包容我。

(歡迎點擊這裡追蹤本站,收到明天的續集)

(Mr. 6自1992年開始每天日記,前面28年多的日記刻意隱藏,前所未有的人生公開開源實驗,若你有興趣獲得一份,請來信send.to.mr6@gmail.com借閱一份《完整版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