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概了解了我胃痛的pattern,首先,是什麼導致它的原因仍不知道(或許真是喝了燕麥奶咖啡)?然後,大概痛個二、三天,到了第三天,胃口突然回來(就跟今天早上一樣),我會感覺到,胃不只不痛了,還變得有一種「歡迎食物」的胃口慾,那好像是肚子餓,卻不會發出咕咕叫,而這種肚子餓會持續,即便我吃了東西,它還會繼續。那感覺是不錯的,不是因為可以吃東西,除了不適感完全消失一點都不見,還好像多了一些什麼快樂的元素在裡面。

至於,一旦不痛了,會不痛多久?現在只知道,二月的時候,可能隔一個月左右才發作,來加拿大發作第一次以後,隔了又一兩個星期;現在這一次不知道會不痛多久。今天仍在等檢驗所的回覆,昨天她說會先向幫我推薦的那位醫師詢問一下細節,因為醫囑她們放射科醫師看不太懂。那位開醫囑的醫師就是那天去Superstore我walk-in的醫師,肚子大得像皮球,非常沒禮貌,我查了他的姓名,那次以為是土耳其人,現在才知道是「俄國人」且在網路上評價其差,許多給他一、二顆星的說,這醫師非常沒耐心,診斷胡亂,都說是病人自己胡思亂想,病人再去其他醫師發現真的有病,回來寫評語:「勸各位趕快換個醫生,在這個醫生殺了你之前!」嚇。

我想,那位醫師一定不可能這麼簡單就回覆,我今天胃比較不痛,但不知道會不痛多久。

說到快樂,在這個空白的溫哥華,昨天晚上在洗澡的時候決定,我必須「建立」起實際的東西── Actually Build Something。什麼叫做實際的東西,比方說,寫一本書,做一個真正的網站,像這樣子的。這樣子,我有一個目標(做完它),有實際的作品,也有實際的希望,不會落空的希望。這是今天當台灣進入了四天連假、我這邊也即將在孩子過完這個難忘上學第一週、準備進入週末之前,我的領悟。

希望這樣可以讓自己工作量更大,而不是一直的緊張、一直的慌張,只能做一些枝枝節節的小事。

今天初次拜訪Richmond這裡的Costco,人家說華人的「後廚房」就是Costco,果然,來的人,都是華人面孔多,Costco根本就是一間超級大超市,比所有的大超市都還大,每一個項目的存貨也特多,從地板堆到一個人高,但相對也表示,品類其實不多樣,可是奇特的是,來這裡,總還是覺得它所賣的東西恰到好處,真的是我們需要的,每一樣東西都會想買!為什麼?或許有些人真的是看價錢,但以我來說,並非價錢,或許只是它用大數據,真正做到了「只賣對的東西」,大家就會覺得有趣了。或者,單純只是因為通路太強,它總是可以賣到每一個品類「評價最好的」。中間比較有趣的是,我們買到了Beyond Meat的競爭品牌Impossible,這是網路上看到的,終於在我面前出現,就在血淋淋的(真的)牛肉塊以及血淋淋的豬肉塊之間。逛這種地方,看多了好吃的東西,雖然都是生的,看著看著,肚子一定也餓了,買完累了,購物車已滿到差點推不動,所以就像在回家之前先吃一頓,難怪Costco結帳區外面總是要賣點熱食,可是這一間Costco和台灣比起來,燈光太暗,外面的熱食也不好吃,都是肉類──回台灣看到Costco覺得它和國外的好像,回到國外反而覺得它和台灣的不像了!(後來買了6000多元加幣)

結束後我們解饞去Richmond公眾市場,這是回來後第二次去,上次身體不適,這次還好一點,可以和你逛一圈,來到一家看到它有炸臭豆腐,立刻買兩份再加上大腸麵線,臭豆腐真的好吃耶!很入味,可接受了,泡菜味道不重,剛好我愛。我另外買了四樣菜,這次價錢是13元加幣,然後,我們開車到Richmond南邊(大約十分鐘車程)找到了一片公園綠地,停在它前面享用,這綠地沒有任何人經過,只有一位拉著大狗的華人,過一陣子,遠處出現一位白人老人,竟做了一件我從沒看過任何人做的事───直接對著草皮小便!他以為我們不在車上。還好此時我們已經吃完了臭豆腐和三樣菜,準備要出發了呵。

接哥哥妹妹回家,他們是第五天上課,熟多了,上車,我以為孩子們會高聲慶祝「週末了」,並沒有。原來妹妹今天晚上還有日文家教、電繪家教,還真辛苦!目前算下來一個月的家教費大約在二萬多台幣,也就是兄妹一人一萬,我是覺得還OK的。目前最大筆的支出還是在食物與民生用品,我剛好讀到上次在三聯書店買來的、二次大戰後日本民生支出,那時候應該很節儉,於是每個月食物的支出也佔了近70%。

今天日文老師告訴妹妹,她上次考試考了「90分」。這分數為何重要?因為上一次哥哥先考了同樣的考卷,但因為他沒什麼念、和平常一樣的混混的,於是不但考不及格還被家教老師罵,那一次課後,哥哥明顯流露沮喪,這次哥哥又再次陷入了「多話」,當然,只要凡人都會被這樣的事件弄得不舒服(一、被老師罵,二、被妹妹超越)………看了之後認為,我想讓孩子更好,還有一段路要努力!我會繼續努力。

研究NFT,它真的只是「proof of ownership」,怎麼證明,技術上是沒有問題的,但這個東西,是否又可以實際的證明「ownership」,就是要看它所實際交易的東西是不是真的具代表性,而,看起來,都沒有真正的代表性───第一封簡訊的NFT,是給一個模擬的影片以及原始的code,而第一個維基百科,是用一個模擬網站模擬當年的過程,或許,重點是,是「創作人」本人這樣喊出「我要將它做成NFT」然後上了全球新聞,於是,「新聞為它做了擔保」,另外,它所交易的東西是「第一個OOO」,一聽語意就可以感受到其珍貴性,這樣,就成了合理的NFT了!於是我想到一個概念,如果要拿我的日記來做NFT,其目的絕不是要賺錢,而是更強調日記這個動作的某個未來之意義,就像「網路上第一個OOO」一樣。(本篇日記部份隱藏)

心臟相關記錄──發作:(無);服藥:12:00am took coxine 5mg

作者聲明:日記作者(我)透過日記無差別記下最真實的每日,若有冒犯,懇請您,也謝謝您,願包容我。

(歡迎點擊這裡追蹤本站,收到明天的續集)

(Mr. 6自1992年開始每天日記,前面28年多的日記刻意隱藏,前所未有的人生公開開源實驗,若你有興趣獲得一份,請來信send.to.mr6@gmail.com借閱一份《完整版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