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胡適在1925年的演講稿,這麼久,等於是100年前的,但他講的話卻好像現代人演講也會說的,比方說他在批評老外來亞洲傳教已不像以前為了宗教,有些是來玩的、來找機會、來養病;他也提到,好像美孚或歐美跨國公司派駐中國的經理人,再提到讓張作霖和吳佩孚裁軍實在有夠困難……「站在上海南京路上看來來往往的摩托車、福特、道奇、別克…」名字不一樣,翻譯不一樣,其實其他都是一樣的,差別真的不大。胡適以為樣子講一講,得到滿堂理解的掌聲,就可以改變什麼?100年,人並沒有改。這篇演講稿要不是我已將雜誌看到沒有東西看了,也不會有人再去看此演講稿,亦沒人發覺原來100年講的就是現在這一套。
要知道,胡適講的那時候一直提到「歐戰」,那時候都還沒有發生第二次世界大戰,人類以為已經記取前面「歐戰」的教訓,殊不知後面還有一場更可怕的戰爭,無可自拔的陷入了;當時看起來已全球交流了、文明了,沒想到後面二戰又將剛進步的跡象全都變回了斷壁殘垣。然後,二戰後還有其他蹂躪,胡適當時都不知道。
昨晚趁著茶意濃,認真思考了三個小時,直至溫哥華時間近半夜兩點仍認真的想,到底怎麼「策動知識」?想想,還是做一件事情更實際:將我的說明書,變成一個新頻道、新教室,提供更多知識(或許可順便策動新創圈的人,來幫助公司──這是順便的)。
想了三個小時,一度因為沒有結果而認為乾脆提供某種「上游級」的「知識源」,但說真的,現在都不一定是用搜尋引擎在找資料了,而是社群上面極分散碎片的流動,唯一遇見好資料、好知識的都是「剛好看到」。現在甚至不是讀「知識」了,而是讀「笑話」,某種馬上在心裡click一下的內容。
現在變的東西實在太多了,以前的那一招,完全無法再運作,事實上,所有的媒體的那一招可能都無法再運作。某些老方法(如電視節目、電影)依然可用,但一度因網路起飛而百家爭鳴的「新中間份子」又不見了。我不是因為太笨找不到方法,而是當我用更清楚一點的腦袋想了一下即可發現,整個世界根本已經全然不同,我做自己一個niche內容(譬如日記、譬如離婚)尚還可以不被影響,但若我要做一個universal的超廣大的打算佔領一切的網路內容,就不得不知道現代已經如此「沒有辦法」。
沒有辦法的時期,就是沒有辦法!因為連傳遞訊息的「介質」都不見了,我們都在一個不知道是不是呼吸就有空氣的地方,還能做出什麼事呢?
所以該怎麼做?我想起Jeopardy的Alex Trebek,當年來加拿大常轉到他的節目,那些參賽者已夠厲害,但他本人似乎更厲害,講答案有時都還能說明一下。我可站在這角度,採用每天每天的經營,也就是弟弟建議的「每天寫」的概念,今天就能開始試試看。
我進行一個「30天就變成內容創作者」的計畫:「希望將所有有料的人,在30天以後變成一個網路活躍的知識提供者。」我會做幾樣事情:「萃取」:與大家說說如何萃取您獨一無二的智慧,化為每天大量的內容;「協作」:手把手跟著大家;「放大」:與大家說說如何將內容曝光更多。
今天是這裡的星期五,學生仍在上課,大人仍在上班,台灣已經進入週五晚上,所以今天我可以帶孩子們去走走,比較沒壓力。我們決定跑遠一點,來到北側山邊的「高貴林」,這區也是當時我們一度想定居之處,認為較便宜,結果,並沒有便宜,房子新,但小,所以後來才沒有來住這。今天開了近一小時才抵達,心中覺得更扯,明明已經離市中心這麼遠的衛星城市,為何房價仍是「好貴」,更奇怪的是,沿路有很多很多的新房子,一大批一大批的,但我在台灣時看Craigslist全大溫哥華地區(包括這區)就只有區區這麼三、四個案子在出租,且一下子就被租掉,那剩下的房子難不成全部都已經住人嗎?真是難以相信!如果是真,那大溫哥華地區真的是全球的特殊現象,由於長期下來亞洲人當北美為避難的僑居地,因此無論何時這裡仍有大量的家庭想辦法移進來,以致於無論政策如何、無論房價多高,這裡的移入的人數只會一直破記錄。
高速公路帶我來到山邊,那滿山的漂亮的書、草皮以及遠遠的藍色的天,大橋下面還有河水,工廠與捷運的軌道交錯,經過一些公寓或大批的集合住宅,恐怕都有幾十年歷史但這裡的外表就是完全的不會髒掉。然而,高貴林顯然就不像我們住的華人區Richmond了,我看來是幾乎沒有中文招牌,而處處是韓文的招牌。但它的韓國的東西似乎又不是這麼大規模,餐館小小的,超市也擺設零亂、不大。我們將車子開到湖邊,剛好看到有一輛道奇的卡車正在卸下小艇,這位白人男子身邊的女友看起來像是剛從亞洲來的女孩(或大媽,看不出年齡),右邊揹個小皮包,左邊掛一個袋子(裡面大概是裝點心,等一下和男友游湖到湖中間去吃),非常不洋化,女生一直在拍照,好像兩人不熟,且旁邊又有一整家子的亞洲家庭,可能是韓國人。在這個Tri-cities很容易就開到另一城市,到Port Moody看到有一區有security站哨,裡面竟有古船,古船被披了一半的藍色的帆布,兒子反應快馬上認出這應該是電影佈景,而那個藍布就是做特效的藍幕,再看清楚,果然,裡面有一些非常漂亮的古屋頂,天啊真的就為了電影這樣造出來了。
我個人覺得,這高高低低的地方,並不是溫哥華的最美;它缺了Richmond那種的氣定神閒,平靜的大地。還蠻開心我幫孩子選定的第一個念書成長的地方,是選得蠻對的。
我們到一個公園「Mackin Park」,很大的草地,車停好,女兒的點子是,將後車箱掀開,我們四人就坐在車子後面、野餐墊鋪車內、看著大草地「野餐」。這仍有點危險因為大概有五、六組人沒有戴口罩經過我們,都是白人,平常會和他們打招呼但我根本不敢眼神相會,怕他們一開口Hello就會噴口水,我們在這裡吃完我們從4.3分評星的韓國餐館買來的兩份榨菜麵、炸醬麵。
回溫哥華路上,很睏,忘記這裡是治安較差的溫哥華東區,停了以後睡個覺,然後下來星巴克再一杯、看到雞蛋糕。這裡正在放學,果然這些學生看起來不是很好,他們仍過來買台灣所發明的珍珠奶茶。送孩子回家,我們大人再次出來Home Depot重買水龍頭,我們家是「一洞」式,但我誤買成「三洞」,找服務員詢問,很折騰,終於問好了,連接器買完,和服務員凹到一個,也約好明天那個白人水電工來安裝,價錢開120元加幣,已比Home Depot的150元又得拖拖拉拉的還好一些了。
心臟相關記錄──發作:(無);服藥:11:55pm took coxine 5mg
作者聲明:日記作者(我)透過日記無差別記下最真實的每日,若有冒犯,懇請您,也謝謝您,願包容我。
(歡迎點擊這裡追蹤本站,收到明天的續集)
(Mr. 6自1992年開始每天日記,前面28年多的日記刻意隱藏,前所未有的人生公開開源實驗,若你有興趣獲得一份,請來信send.to.mr6@gmail.com借閱一份《完整版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