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王力宏事件可感覺到,現在的社會,網路上的消息非常不正確,就跟很多假新聞氾濫一樣,可怕的是,那些「反駁假新聞」的本身很有可能也是假新聞,可是因為處於火線上、事情動態變化太快,大家就不去查證,還火上加油的幫忙傳播假新聞,讓它傳播得比原消息更迅速───比方某一方說什麼,一報出來,就「被網友打臉」,事實上主事者說的的確是真的,打臉的是假的,可是大家一看到「網友打臉」就覺得網友應該是真的,且「打臉」這個字本身就在字面上有著魔術般的權威效果,網友一聽「打臉」就覺得那不可能是假的,正義的出來打臉者當然一定是正義的,怎麼會是假的呢?所以那個打臉的「網友」甚至也不需要截圖證明,只需要「爆料一句話」,就可以打敗已證據確鑿的一方。

這就是現今的時代,身在其中,任何人都隨時有可能變那些人圍著辱罵的「當事人」,在這樣的時代,必須要能夠撐著,「一切都是假的,算了!」、「要假,大家一起假」,在其中被打也不要還手,被誣了、被黑了也不要被影響,一起玩,一起嗨,千萬不能因為被冒犯了,「正尺」歪掉了,就非常的沮喪生氣甚至「以自殺來明志」,在現代,此舉是傻瓜,因為這就是一個黯淡的時代,因為網路,再厲害的謠言破解軟體都沒有用,以訛傳訛已成「全民習慣」,閱聽眾開始面對真真假假的也毫不在乎,只要符合自己支持的,不必查證就值得幫它大肆傳播的好像真的一樣。如此世態,當事人一定要調整心態,一定要調整心態!小學課本的那種誠實、禮儀禮節,對台灣人來已經不見很久了。

王力宏這個離婚事件顯現了名人離婚在輿論的傳播上,已經越來越激烈,社會的氛圍和以前有了很大的變化,其實,我應該站出來,為這整件事好好發表一下才是,但是我停了,不是「不敢」,而是太珍惜現在的位置──要帶孩子出國,且要照顧每天到了晚上接近12點就因為藥效將退而開始絞痛的心臟,面對孩子的種種,我終究還是一個很多教養工作待做的爸爸,單親的身分讓我事情更多,所以我沒時間和時代的洪流對抗,就算我是一個再努力的游泳選手,這次我遇到的是海嘯啊。

早上都在緊繃且興奮的狀態,新平台在九點多提早上線,我開心的設立了我的第一個教室,也馬上再開了第二個,我也整理一下,提了CBC的概念,還有將教室學生變成NFT的創意,非常充分、精緻度很高的一場對話,讓我體驗到網路的落地、下手處,其實可以談到非常細微,成功就在細微處。跟成功的人討論,每一分鐘都在磨練自己。

中午以後,就變得好累;夥伴請我吃了一碗40元的鹹粥,我避開肉,吃掉三分之二,等我自由出來的時候,又不太想走出來,沒有力氣,不想跑太遠,只想在這地方奮鬥再繼續往前一段,可是孩子差不多要下課了。捷運上睡了一覺,回到城東的松山捷運站,剛睡起,昏昏沉沉。

再離開家,來到這間從小就知道的私人小醫院,雖然小卻一直很有名,每次來人又不多,不知道怎麼撐起這麼大一間醫院幾十年的。今天為了婦科來此醫院,診間完全沒人在等,醫師和護士都很有耐心與你談了至少20分鐘以上,做了檢查,我終於知道為何年紀大就想要來這種比較沒人的小醫院,為何想當VIP──以前看到老人專找這種醫院,覺得奇怪,怎敢把自己寶貴的身體給比較低的專業?應該要給自己身體最好的VIP醫生,而不是享受VIP招待。後來才領悟到,生命至此,總得經過病痛,當你生活已經以醫院為主的時候,希望整個過程是舒服的,就好;可以和醫生慢慢聊、問清楚事情,醫生好不好已不重要,只要他能給藥、能開刀,有個機會能好,就合宜了。今天看了醫生下來,好消息是可以順利出國,壞消息是需要一筆相當高的費用。

這次國語日報太晚交,昨晚至今早在疲倦與家裡的衝突中努力的再寫了一篇,主題圍繞著上次的領悟:「歐美教育並沒有『多』了什麼,而是『少』了什麼」。我拿美國華盛頓大學與休士頓大學剛發表一篇共同研究的論文,測驗小學女生對於「想不想學電腦」的看法。他們找來172女孩,當老師們說「大部份學電腦的都是男生」,就只有35%的女生表示她想學電腦,而當老師說「學電腦的男生女生一樣多」,居然就有65%的女生選擇學電腦。

這份研究震驚了大家,以往學者以為女生從小被告知「女生不擅數理科」的錯誤觀念,導致工程相關科系向來是男學生多於女學生,沒想到,此研究竟然發現,女生不念工程科系,純粹只是「與自己同性別的,都沒有在做這件事」,於是她就跟著不做了;換句話說,女孩們並非以為自己能力不行,而是怕,一旦選了那個,即破壞原本的「歸屬感」(sense of belonging)。

我並稱此為「有毒的歸屬感」,扼殺了孩子未來的選擇性,貶抑了孩子的信心。然後提到我最近與當年高中同學會面的感想───「過了三十年,回過頭來看當年一起在國外念書的小留學生們,發現他們似乎在各行各業都有一些不錯的成就。我以前的想法大概是錯了,其實,歐美教育肯定是有『多』給了我們這些小留學生什麼,大家才能這麼成功?」我寫道:「現在才發現,歐美教育並非『多』了什麼,而是『少』了什麼。少的,就是那些一直用『歸屬感』來壓抑我們的各種標籤。」

「什麼標籤呢?就像學者論文中,女孩因為不想與同儕不一樣而拒絕了自己明明想學的電腦一樣,看看亞洲這邊,從小學到中學,從高中再到大學,每進了一個新班級、一間新學校,就被各種的『名次』給貼上標籤,等到大學畢業,身上已貼滿了好多好多的標籤,每個標籤都期待著孩子做什麼事,這麼多標籤貼在身上,形成大量的『有毒的歸屬感』,讓亞洲學生根深蒂固的認定自己「只能做這種人」,成了個人一生難以跨越的障礙。沒錯,亞洲確實比較『磨練』學生,長期下來,同學們皆已『磨光』了未來的想像力。」

我也提到最近常在平台上幫忙20幾歲應屆畢業生改他們的履歷表,看到很多求職者明明很想去某個產業、某間企業,卻一開始就認定自己不行;沒有被錄取,一定是因為學歷,就誤以為木已成舟,信心崩盤,不再努力改變自己。橫跨太平洋放眼看過去,歐美的學生,從一開始就很有信心了,因為從沒人跟他們說「你們是哪種人,只能做哪種事」。

我又開始認為這些專欄文章真的是可以出書的,每篇的format都是差不多,卻用這個format(比較台灣現今與我兒時高中的教育)來碰觸到了各式各樣的親子、教育主題,全部包起來應該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

心臟相關記錄──發作:10:30-11:30pm angina level 1.5;服藥:12:20am took coxine 10mg

作者聲明:日記作者(我)透過日記無差別記下最真實的每日,若有冒犯,懇請您,也謝謝您,願包容我。

(歡迎點擊這裡追蹤本站,收到明天的續集)

(Mr. 6自1992年開始每天日記,前面28年多的日記刻意隱藏,前所未有的人生公開開源實驗,若你有興趣獲得一份,請來信send.to.mr6@gmail.com借閱一份《完整版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