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向房東通知了接下來不續租,搬家日期將在過年前。辦公室那邊我們今天也通知了園區將只租到年底,不過我內心希望可能在告別前辦一場活動為英雄爸爸公司往後發展鋪路。今天,看到對面的新房客剛好正在慢慢搬進她們的新屋,電梯出門處即看到一個老媽媽與兩位年輕女兒,據說她們有六人入住這四房單位,一人搬一只紙箱,其中一箱上部敞開,裡頭裝著關公神像,她們在門口裝了一處神壇,充滿著要搬到新居的喜悅──她們進,我們出。

身為人類,身為動物,天生就是會「標籤人」,雖然文明讓人類盡量的去除標籤,比方說,看到黑人不當他是黑人,看到某種人不要想起對她的刻板印象,然而,身為人類,好像就得不知不覺的下標籤,來判斷出對手的高低,是不是值得往來?去除標籤的難度,遠比一般人所想的還難,我就不懂了,為什麼生物學家、社會學家,明明應該有研究過這些,卻沒辦法下這個「不可能杜絕種族歧視」之結論,還要讓大家一直不切實際的幻想?今天我加入溫哥華的臉書社團「溫哥華台灣爸爸」,到了裡面有一種輕鬆感,這樣一個分眾群組就是幫助人類去除標籤,和一群台灣爸爸在一起,第一個,去除了「種族」標籤,第二個,去除了「性別」標籤,我觀察自己為何輕鬆?嗯,不只因為「同溫層、好聊天」,最主要的是可以跳過一切「虛偽」──沒有標籤了,可以深入的去看一個人的詳細,而這動作本身比呵呵哈哈的表面功夫還要有趣多了。

日本的綜藝節目、訪談節目,一定會將每個人登場的名字旁邊用括號標上「年齡」,我覺得日本這民族似非常能接受每個年齡就該長什麼樣子,所以才會有那些帥氣的大叔(看起來像大叔但就有一種自然的帥氣),年齡再老,都可以自然演出,反倒是台灣或大陸沒辦法接受年齡,所以大家都把年齡當作禁忌不講,於是,就分成兩派,一派是拚命的延緩青春讓60歲變成40歲為人生之逸榮,有些就「直接放棄」,不期待其他人看到自己的老,會給任何機會。那為什麼日本人可以這樣子對付年齡,就是因為日本人之間全部都是同樣的黃皮膚黑眼睛黑頭髮,所以願意到「下一關」:細細的看年齡;若在北美洲,根本不需要看年齡,因為每個種族的年齡都長得不一樣,看膚色已經辨識了一切,了解以為的了解,不想再看其他細節。

今天再次拿這問題拿來請教我的高中同學,在內湖科技園區挑高的喫茶趣餐廳,我們坐在第一個座位,座位旁邊還有一排小小的盆栽假花,聊得很投入以至於12點的內湖上班族佔滿了我們周圍所有座位而我一點都沒有察覺到,桌上送來一杯杯不停止的913茶王,我也一杯杯的喝掉,最後站起來覺得有點暈,喝太多了;朋友建議如果要做跨太平洋的市場,一定要「跟客戶近」,他的意思是離推廣的標的物近,但我覺得將這句話拿來運用在「跟給我的錢的人近」似乎也符合,所以到底要做亞洲到美州,或是美洲到亞洲,還未定案。同學也認同是「亞洲到美洲」,這位已經生涯參加過30賞商展以上的朋友也提供了一個有趣點子給我:參展的時候,他發現有一種人帶著手機,讓遠端的老闆看展。

我發現同學一講到「機會」,講到「Timing」,我就有一種極為樂觀的愉悅;他說EMBA有一題調查各大老闆覺得自己的成功都是因為timing對,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而不是什麼策略正確或自己很聰明,我想到一件事:如果我今天寫文章或拍片分析的是timing,這個切入點,好像比「趨勢」還要更誘人。

接下來來見小叔叔所介紹的職能老師,沒想到是個年輕人,很有理想,她說的很好,許多孩子的問題與家長脫不了關係,孩子要改變,家長自己必須先改變,但通常家長無法承認自己有問題,只求老師去叫孩子改變。她指出,這麼一個訴求上的微妙差異,造就了某位檯面上知名的職能治療師,正因為他不斷告訴大家孩子有問題,孩子難管,問題在孩子,等於間接造成更多的孩子被傷害,問題也沒有解決。這樣子怎麼辦?我想起我開單親教養課程的經驗,的確,單親家長買課程,一部份是要被傾聽與認同,這樣的論述或許是賣不了課程的,我建議她,這樣,只能透過分享來寫出一個高度,讓其他族群來分享,就像我寫那篇《國語日報》批評家長「不文明」,需要另外個族群(以我例子,是「老師」)來幫忙推廣。我允諾介紹出版社給她認識。

今天我對於自己的創業能力有一個特別的體悟:我對C端不太行,從來沒有大成功過,問題可能出在:我能夠將一對一的事情做的很好,比方說要去提案,我可以在這個範圍內做到最好,無論它是多大、多小。若是B端,每個B端就是一個個體,我可以針對這個問題去做好;但若是C端,每個C端也是一個個體,要我做好「每一個個體」,我的時間就不夠了,無法兼顧的好了。所以,如果真的要做C端,我只有兩個選項:一、是做一套可以運用在每個個體身上的,或一次面對很多個體一次解決。看起來後者比較有機會,比方說辦一個聚會。二、做一套平台讓個體去幫助個體,他們完全客製化沒關係,我這個平台只要將它們串在一起就好。

但我已經開始極度懷疑,為何我都做不好,是因為,無論以上一或二,都不是「把事情做好」的概念,它們並非傳統的「寫好一篇文章,感動人」這樣的範疇,它們看起來是更深遠的虛幻、中間有很多很多我不知怎麼做好、什麼才叫做「做好」之處,這就說明為何我創業或在以前公司一邊賺錢一邊創新事業部通通「老是失敗」,因為我知道怎麼努力去考好一場考試、寫好一篇文章、做好一個專案、想出一個好點子,但我不知道怎麼安排一個事業───這又可能是因為,要做好一個事業往往是用「抄學」的,學別人那一套來做,學了就好!但我就是不想學,我覺得學,就是copy,就是沒意義,所以我喜歡被「出題」,「怎麼做好XXX」,我就會去思籌一個前所未有的解答去做好,我會很開心。

在這天性下,我想創業?那,我創業的本身就必須解決一個問題,比方說,離婚前不知怎麼無痛離婚,好,這是一個問題,然後,我的「解決動作」必須非常「簡單」,簡單到它只是一個動作,且此動作可以是創舉。這樣,我只需要「創作」這個動作,做得非常妙,還沒推出,我自己都覺得它會抓到一些市場───對,這就是我應該創業的方法,為求以後好記,我將它稱為「一拳創業」。為求我的「完全回收人生」,我若真的在溫哥華再繼續搞「一拳創業」,我還是會走離婚市場的(什麼!)

不,早上為了此事我趁時間空空時泡了個澡,立刻想到,不,不好,然後也很快的整併出一個比較好的方案───幫台灣的講師在國外開英文版的課!這點子還不錯對不,然後我又更延伸開來,不,應該幫台灣企業在國外做任何東西,這時候我就需要媒體,而媒體就是一個可以一直講國外的商業的媒體了。

傍晚第三場在民生社區的名店「芭蕾咖啡館」,這一間為什麼會這麼有名,我也搞不懂,裡面的桌椅像是從舊物市場拼湊回來的,我們挑了一張大一點的桌子,眼睛可以看到餐廳對側的另外兩小桌,兩桌坐的都是優雅的女性,輕聲細語地笑;想,或許人,才是這家咖啡廳的關鍵。就因為前面那些體悟,我雖然問老友:「除了課程之外,還有什麼可以玩的東西呢?」最後我自己仍然先自我調整了答案成為:「其他格式都太過於客製化(會為了想要照顧每一個C端用戶而分身乏術),只有課程才能量產。」所以還是乖乖地回到課程;把台灣的課程翻成英文,朋友也覺得相當不錯。他分析大陸不太可能往北美走,只有陷於台灣小市場的講師才有興趣。我們帶走了一人一條肉桂捲,回來後,吃了一大盤的煎鮭魚、一大盤水煮鯛魚,再吃三分之一的肉桂卷。今天真的是破戒破到了底了,心臟病不能健身的我,必須維持體重,出國前不能再變胖,出去之後可能(體重)會失控。

今天你沒來,我搭計程車了,都在趕場,每一場都談到最底時間,來程搭了270元,再加上230元,回到城東再加200元,最後回家再加230元,就是930元的車費。

心臟相關記錄──發作:(無);服藥:12:03am took coxine 10mg

作者聲明:日記作者(我)透過日記無差別記下最真實的每日,若有冒犯,懇請您,也謝謝您,願包容我。

(歡迎點擊這裡追蹤本站,收到明天的續集)

(Mr. 6自1992年開始每天日記,前面28年多的日記刻意隱藏,前所未有的人生公開開源實驗,若你有興趣獲得一份,請來信send.to.mr6@gmail.com借閱一份《完整版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