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起來碰到家裡最糟糕的情境,一起床就看到一個「上線通知」,我已心有所底會發生何事,要和美國人線上視訊,儘管只是短短20分鐘,剛好正是要叫女兒、叫兒子、安排他們早餐、送他們出大門的黃金時段。我先叫女兒,急促一點,發雷霆、耳機摔地上至兩耳都剝落……事後才看到,事發時我已在電腦前,只聽見孩子發出很多憤怒聲但我無法看發生何事,我眼睛必須與遠方美國人四目交接保持禮節,對方停車在舊金山路邊,不能讓她發現,在太平洋彼岸的小島上的這棟大樓裡面一間小小單位公寓的客廳現在正乒乒乓乓轟轟隆隆的爆炸中,孩子不耐煩的吼叫,我連忙按下「靜音」,嘴巴小小張開的對孩子說,爸比已經說了,我正在和外國人線上開會呀!嘴巴動著,眼睛繼續盯著鏡頭,但不幸的,對方仍然發現了,兩次告訴我:「你想說什麼嗎?你現在是靜音狀態。」我承認,沒有,沒有要說什麼,只是在吼叫剛起床的孩子而已。
聽了,大家都理解的笑了,我也寬慰了。
其實出於無奈,我太注重給孩子的愛,我覺得他們只能靠我一個爸爸,所以不能有一點點的瑕疵,另外我也希望他們學到我的情緒穩定,所以,狂風暴雨中,我依然輕聲細語,但,當我掛上電話,孩子仍用力的踢了我一腳,當然也馬上知道自己錯了而順口說了抱歉、對不起,我仍然覺得我這樣可能不行───該怎麼做才能讓他們下次不要再發生?我不知道,我無解,我只能再次輕聲細語:「爸比該怎麼做,才能讓它下次不要再發生?你先想想看、腦子裡發生什麼事情,是什麼讓你突然衝動想要做這些,那,想辦法把從源頭去制止它。」看起來孩子有稍微想過一下。青少年都是在學習的。
關掉這場線上會議,我趕快處理剩下的,孩子才趕得及公車;孩子們和我手忙腳亂的,終於每個提袋都提了,早餐的錢拿了,但是孩子疑似忘了把講義留在家裡,很無奈,就和我今天買的早餐一樣,全都沒吃,我似乎把錢一直往水裡丟?打給孩子,沒有人接,提醒自己───放下對這種「沒帶東西到學校」的小事的焦慮,要做大事,孩子們有自己的命,這個錢就當作是單向的付出,我要習慣這樣單向的付出,最後都能澆成許多花朵。或許就當我是全世界最願意單向付出也最任勞任怨的父親,便能夠在最終享受到最多孩子的成就、溫暖、穩定,而他們自己長大後,也是任勞任怨,周邊的緣份就會更多,更受人喜愛!
冷靜下來,從大格局看,他們以後找到了自己的位子,就會被社會大眾約束到OK了;從高的視野看,我看到我們家的「現狀」,就是大家都缺乏控制脾氣之能力,我不知道別人家都怎麼進行的,但在我看來,我們這個家,時時刻刻這種擦槍走火,好像都是現代人的通病────對現實中一些小事,放大成別人的錯,脾氣無法控制,所以得必須馬上發出來炸到別人臉上,或東西砸在地上,或言語嗆入別人耳管,然後接下來,自己又非常沒辦法接受別人的脾氣,甚至只是一點點的反彈(比方說我開始檢討此事,和氣回覆,剛剛你不應該這樣子)就馬上又舊態復萌、又開始發脾氣了。以上,就成為循環,兩個人又有自己的循環,兩個人同時發脾氣,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我們家的「家庭核戰」,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就是大家會奉勸自己:一生,就只需要一個人住;一個人住,看起來多好!
其實,那個好,是因為自己的循環在自己心裡面滾動,沒人看到發作。但真的沒發作嗎?至少,不會和另一個人形成「家庭核戰」。
早上第一次體驗長程公車可怕的一面,等了它5分鐘,公車來了,卻掛了一個大大的「客滿」二字,不過,後車門「掉」出了一個人,司機緩緩地伸出手,比個「一」,排最前面的那一個OL猶豫了一下,走上去了,然後後車門又掉出第二個人,但是前面的門竟然就被司機關上了,我從第三名排到第二名,觀察前面那一個人的樣子,看起來沒有特別的跺腳、甩頭、生氣,不過看出來,與剛剛動作有點不一樣───她,拿出手機開始看新聞了。下一班公車,人就少了一點,得以坐到一個好的窗邊位置,這個時候,太陽出來了,特別的迷人──無論生活怎麼糟,只要天高高的、太陽大大的,心裡一切無礙了。
每次進入一個新的地方,陌生的感覺,我不覺得太糟,畢竟本人是射手座的,新的地方讓我興奮,倒是,是不是可以待下?只看到有趣的地方,對其他的卡卡不順的地方都視而不見,那麼就可以好好的工作而享受放輕鬆。今天我很深入的看這件事,我發現,團隊這麼多人一起思考,一次次開會後,最後精華其實都已經是非常成熟的決策,所有面向都想過了一遍了,而我進來,還好,沒有太粗淺,不過,有些地方,提的並不好,我以為我懂了,其實沒懂,今天才懂。不過,這個年紀,我亦有一定的老練度,看準再做出精準,不直接低頭敲字、死照規格,而是往後一坐,手抱胸,細細的推理,怎樣切入一針見效?要寫什麼類別,會是最有意思?目前看來,行銷工作顯然是職場現在需要的,我有全部的經驗與能力,我可以以「行銷工作的第一本書」做為demo。這不是講「小編」,不是「社群經營」也不是「內容行銷」,以上都是很跟潮流,顯然五年前的潮流和現在已不同,但工作本質是一樣的且仍充滿神秘感,已在裡面進去並出來的我可以提供此事,此事對我整體是有幫助的。
喝下豆漿拿鐵,看了一下工作,熟悉了,把握就來了,我就開始覺得這很好玩!和人一起做,都很好玩!工作本身有成就感,和人一起又多認識人及觀察的更好玩,我意識到,現在我做工作,竟為了人生的歡愉,這境界真好,也真健康。
下午與高中同學再聊,這一次輪到在我自己的園區辦公室,配一杯本城最好喝的珍珠奶茶,這次一樣,收穫極多,從上次見面到現在,短短兩個星期,我做了不少事,沒想到,同學做的更多,在台灣當老闆的他,已經成功地摸索並克服、在多倫多找到了一個工作。他分享,是故意申請基層工作,跨洋面試的時候,被面試者直接提升:「或許你應該適合更高階的工作!」多高階呢?他們安排的下一場面試,竟就直接與公司的CEO談了,並急著在下個月叫他飛過去述職。於是,一度打算趕年底出去的我沒有動靜,同學卻已經開始在賣台灣房子、準備飛出去。
太多太多的有趣的討論,後面欲罷不能,同學說,做了10幾年才學會什麼叫做供需的關係,我們創業大多在做供應方,他說,其實真正賺錢,是某種供應與需求雙方層層相疊起來的,這個我非常非常感興趣但是,他賣關子,必須下一次才能分享。實在非常想知道他是怎麼從公司出來身無分文,在一個完全新的異產業仍可在十年內創業成功,同時間還拿到博士學位、寫了十幾篇論文,真是非常精彩!
當初的同學,每人不同特質,獲致不同的成功,大家都有自己的故事,我應該來寫一個不一樣的創業書,去分析各式各樣創業成功的關鍵。晚上開始與一些業界業師聯絡,大家自我介紹,我就把我自己的自我介紹編輯後貼出來:「我用職場的角度來自介──16歲時因爸爸幫我買電腦送兩堂程式課程而從此迷上coding,原本想念心理系的臨時改申請資工系,大學未畢業即加入某個世界頂尖的訊號處理實驗室,得以錄取好多家美國的研究所但竟沒有繼續待在學界,返回睽違13年的故鄉台灣又不想再陷在電腦天天寫程式,因為想磨練口才而去企管顧問公司應徵當講師,卻只被安排當業務員,失望的轉職至VC,案子看愈多、手愈癢,很想創業卻不敢,就開了一個Mr. 6 blog每天寫文章分析國外startup和所謂『趨勢』作為聊慰,現在回頭看,當時寫的四千多篇文章,九成九(新創公司)都已經倒光光了,後來跌撞後後立志靠自己,新登記了一家公司當老闆,想接案幫企業開『部落格』,沒生意,剛好Facebook剛推出新功能『Fanpage』,轉而幫企業操作Fanpage,需求立刻爆棚,並可號稱自己是台灣第一位企業外包小編。」
「那個年代,買廣告增粉絲,一個粉絲才一元。後來發現企業很喜歡粉絲數爆增的虛榮感,我就用Facebook API寫了一些有趣的小程式,測你的個性、測你是哪個古人、還有把人臉變胖的程式……我是第一家首創做這個的,客戶的粉絲數就在短短幾個月從1000人一路飆到一百萬,於是,案子接不完,大企業都來了,後來即便臉書停止此功能,我的公司已成功發展成一家成熟的行銷廣告公司,近六十人的年營收破億,自己也搖身一變從部落客變成為經常拜訪各企業的『廣告人』,一開始我為自己公司每年過年後的超高離職率而又傷心又生氣,後來轉念,這等於為此產業培育了二、三百位4A廣告公司的數位行銷人才!現在各大廣告公司都有數位行銷部,有些是米斯特六子弟兵……。」
但我強調,這些都是過去的事了,現在已是年輕人的天下。未來我們一起當業師,為現在年輕人服務。
心臟相關記錄──發作:(無);服藥:12:15am took coxine 10mg
作者聲明:日記作者(我)透過日記無差別記下最真實的每日,若有冒犯,懇請您,也謝謝您,願包容我。
(歡迎點擊這裡追蹤本站,收到明天的續集)
(Mr. 6自1992年開始每天日記,前面28年多的日記刻意隱藏,前所未有的人生公開開源實驗,若你有興趣獲得一份,請來信send.to.mr6@gmail.com借閱一份《完整版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