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腦是否可能已開始有點退化,一個是年紀關係,一個可能是冗長離婚期間碰過太多創傷,讓我為了避開創痛而不知不覺的制約自己,看到很不合理的事情就「略過、略過、不看、不看」,只求一個當下的平靜,不去計較。比方說孩子做出一些誇張的反應,我也為了「別惹」而忍氣吞聲,邏輯上也說服自己「放下來」,久而久之就變成一個邏輯不通者。這樣的懦弱心態可能不只在我,這裡的人可能都因為以上心態,為了避免,為了和平,就放任,於是,下一代就被教得亂七八糟,上一代求個持平的生活,以一種隱性的、看不到的憨呆痴的狀態存在著,這樣走到生命的終點,沒辦法平反,糊里糊塗的在自己完全無法接受的指責中死掉了,這樣子的一輩子,原本是未開化的文明才會有的,但在台灣這邊或許仍繼續發生中,就是因為「太想避免衝突」、想「維穩」,這個原本靠少數菁英份子通過外銷拉起來的地方,在骨子裡的文化底子還是華人辛亥革命從農村社會硬拉拔起來的摩天大樓嗎?
接近中午,我大部份時間待房間,對自己事業方向有比較清楚一點的覺悟,這個覺悟也真的是沒辦法,那就是,好像沒有辦法實際的賺到錢,既然有辦公室,那我就全力向企業提案好了,至少起來的時候可以馬上救火,能夠撐一下在那邊。而這邊我就不收費,只做一些打平的事情以方便招兵買馬、徵志工、固定聚會等等。
中午你用好吃的海底撈醬料炒菜,炒了Costco魚片、高麗菜,加幾個香菇素丸子,還弄了兩塊BeyondMeat素肉排,妹妹也一碗她愛的牛肉麵,哥哥吃了他愛的拌麵,營養又飽,他們還在繼續看日本卡通,妹妹看到二十集,她比較不自私,願意等哥哥,陪哥哥看,我今天只允許他們看到19集,今天已看太久了。
我們開始討論日文老師的效益,你計算,我們破天荒地給孩子上日文家教一年多,一年下來花了台幣幾萬元了,當然,我們幾乎沒有其他補習,只補這個,不見得花得比其他父母還多,可是,我們要補這個,也是希望孩子提早而變成半個日文的native speaker。我跟他們說,你們日文的程度至少要到爸比我的英文程度才行,聽說讀寫以外,到日本求學、找工作沒有問題,而不是只考到「N1」而已。但這很難跟孩子溝通,請他們許願,哥哥竟只說,20幾歲的時候能夠去日本自助旅行就好了,妹妹則說23歲考到N1就可以了,我想,這樣的話還需要這時候花時間花錢請家教嘛?
下午,你號召之下,孩子們開始做家事,孩子們捧著馬桶刷,你也在旁邊跟著呼嚕呼嚕的吸塵,整個家很熱鬧的吵鬧翻箱倒櫃的聲音,我在廚房裡面洗碗就洗得特別起勁,連同平常沒有擦拭的地方也都擦得乾乾淨淨,這是一種「氣氛」,如果自己一個人做家事,感覺一定很差。不過,一邊做家事我也可以理解,有一些父母對於孩子不叫他做家事非常生氣,那其實並不是要他們學會生活自理,而是自己覺得心理不平,「為什麼都是我做的,孩子都不做?」,這一方面是有點自私,缺乏愛,也是對做家事這個事缺乏熱忱,在他們結婚前可能連一個小房間都沒辦法整理好,突然叫他們進入一個家,整個家庭三房、四房的家事,四個人甚至更多人的衣服由他們洗,原本就不喜歡做的事情被要求做那麼多,屈指一算還需要做十幾年直到孩子長大,於是,就很生氣、很無力,才希望孩子趕快介入幫忙做家事。而後來發展也會很合理,當孩子看到你不想做家事,自己也感受不到做家事的趣味───這就是為什麼今天感覺特別好,是由你這個大人率領他們一起做家事的。
做完之後,我們享受安靜,兄妹在客廳聽Blackpink,鬼吼鬼叫的,你在旁邊呵呵的笑著看他們,我在旁邊靜靜的做電腦,這時候我正式的上了第一篇極短篇離婚故事,這是拿《「1」的力量》其中一個個案的深度改編的,主要是在形容一個人竟然可以因為心理關係,對於已經失敗的爭訟案,直接跟對方說,我再也不要見到你,我再也不要見到孩子,這個心態跟我的狀況非常熟悉,我也從我的婚姻體驗過,所以特別將這個心態抓出來,寫成這麼一篇,放上去之後,一開始幾分鐘還蠻多個讚,然後有幾個人填了「我想看續集」。後來這篇顯然相當成功,靠一篇在沒有廣告之下就累積了二十個「我想看續集」名單。
牛仔褲穿破來修理,穿破2處,Uniqlo無法修復,只能丟掉,好消息是,一模一樣的型號還有,一樣的,再買了一件,想盧他們我可否不要試穿直接幫我改褲子直接拿走,和這位小姐爭取了半天,她還是要我試穿了。男人就是這樣子,夢想就是以後一輩子再也不需要試穿,想要褲子的時候,去那邊,它就會送過來了,就可以穿了。這種事情顯然永遠不會發生,我又去試穿間穿穿脫脫的,鞋子又穿過兩次,好折磨啊。
水的流動,皮膚就會感受到生命的動能,而讀者的來信、留言,也有同樣的效果,雖然不多,但每一個都是在告訴我,雖然離婚市場不大但是需要者就「非常需要」。結婚是兩個性別的組成(Well,大部分)不過卻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底子的人,離婚期間兩個性別的歧議又被更分化,所以離婚最簡單的產品好像並不是某種沒有聽過的東西,為什麼這次「書」可以賣,因為書是大家聽過的形式,所以,我的問題應該要變成:還有什麼形式是大家也聽過的?答案又繞回了「活動」,某種活動,聽得懂的,掛上「離婚」的牌子,行銷得宜,文案不離譜,就是bingo了。
然後上來電影院與你們會合,原本以為今天看的這部日本電影「淺田家」只是一部小品,開始覺得這位攝影師跟我蠻像的,去東京一事無成,帶了一堆他拍的特色全家福,被出版社拒絕,終於有一間出版社願意出版,一開始沒人買,後來突然間接到電話,得到一個攝影獎,就這樣,奠定了他的名氣基礎,後來也真的以他為名拍了一部這麼大的電影。所有的偉大事,的確都是這樣不是嗎?還沒有得獎前,所有動作,看起來真的都是鳥鳥的,得獎後,卻馬上一切都合理了,什麼事情都是偉大了。最有趣的是,而後面他開始幫其他人家拍全家福,就這樣子讓一本原本是拍自己故事的書,開始往其他故事又擴大了,然後再辦了更大的展,又跑去東北311地震那邊,拍到了更多故事。
這電影對我而言有著不一樣的感動,這是有可能發生在我身上的故事。看到主角後來拍了很多其他特色全家福照片,包括得了腦瘤的小孩,已經死掉的爸爸。拍癌症孩子的時候,拿著鏡頭的他,經過一段沉靜,才按下快門,天啊演得真好,妹妹後來說這一段她「爆哭」到連口罩都濕了!可以感覺到一個創作者如何的細細的去挖出一個平凡人的故事最動人處。
晚餐在兩邊都舊屋子的南港路上吃,晚上的這裡基本上只開著兩家餐館,都是個人小火鍋,兩家都幾乎坐滿。我們四人一人一鍋,孩子說,為何每次和他們吃飯我都要點「叻沙鍋」,他們明明就不敢吃。我說,就是因為我自己吃一鍋,我才點這個呀。不過這一次哥哥提到下一次要去東南亞玩一趟,其中新加坡是OK去的。但現在我財力不如以前經營公司時,現在要出去玩,我心裡很多猶豫,但我還是在孩子面前用力的點了點頭。
心臟相關記錄──發作:7:25pm angina level 2.5;服藥:7:52pm took coxine 10mg
作者聲明:日記作者(我)透過日記無差別記下最真實的每日,若有冒犯,懇請您,也謝謝您,願包容我。
(歡迎點擊這裡追蹤本站,收到明天的續集)
(Mr. 6自1992年開始每天日記,前面28年多的日記刻意隱藏,前所未有的人生公開開源實驗,若你有興趣獲得一份,請來信send.to.mr6@gmail.com借閱一份《完整版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