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來上課,大部分日記寫的是上課的心得,課程從早上八點多到下午六點,早上是由你載我過來,孩子在家睡覺,我們說好,不吃早餐,你帶我到小七,買了一顆茶葉蛋,外帶一杯很醒腦的紅色外觀的的茶裡王烏龍茶。到了現場,還拿了一杯無糖的咖啡、一塊好吃的素麵包,二十秒內吃完麵包,坐好在已擺好名牌的座位上。
心情是愉快的,其實,聽課本身,好玩的不只是課,而是終於一天讓腦袋有機會奔跑,我的腦最可以奔跑的時機就是有其他外界資訊正在going on的時候,別人或許覺得無法專注又分心,我卻享受同時專心聽台上又同時分心思考台下的快感,台下所思考的跟台上的有些連貫關係。
今天首先有個感受,21世紀大部分的「代言人」(發言人)應該多是女性(上次看到某國政府所有發言人皆為女性,這是正常的),因為,男性站出來,一看到男性,就感到某種討厭感,喜歡的窗口太窄,所以,未來,男性將退居幕後,可能會當「執行者」,目前或許這些男性仍掛著執行長,而女性掛發言人,但未來女性則掛執行長而男性全都只能掛到「副座」,是執行者而非發號司令者。
那今天學到什麼?第一,生活裡頭真的就有有很多很多的故事,厲害的講者,每天都可以挖出好故事,隨便一個吃蛋糕的過程就可以說得很有感,今日開場就聽到一個很會說故事的講者,很羨慕他的便給口才,不會卡住結巴,他講了一段故事,然後反過來考聽眾,剛剛那段故事,最感動的是哪一段?這樣子問,就知道遇到高手,居然在100多人面前仍能從容不迫地講故事,還能考大家剛剛故事最厲害在哪裡,很是佩服。講故事實在是最難的,需要最大的勇氣、需要最大的膽量;對我來說講故事是「口吃結巴率」非常高的一種演說方式,但這位講者完全不當一回事。他教,首先要先確認聽眾是誰,更重要的是他還說:「自己對此故事最感動的點在哪裡,自己要最清楚!」以它(感動點)為中心,再去鋪陳前面、後面,從前至後皆要非常了解脈絡的理路怎麼走,這樣,很自然就可以講個好故事。另外有時候在最高潮處,祭出一句經典,作為壓軸,譬如「虔誠就是你的路」這句話,大家會記得非常久。
我現在似已無法像當年年輕練口才,將全部身體投入去練習自己講一個好故事,但,或許,如果我仍想做點大志業,這(口才)仍是最後的拼圖。我最怕,訓練這個,會引發我身體裡的口吃魂,「一發不可收拾」,畢竟我已很久沒有去調整我的說話了。不過,也突然想到,以前上電視,主持人與企製都跟我建議:「你就當作你是和朋友聊天就好了!」現在懂了,他們意思並不是和朋友聊天就會「妙語如珠」,而是,如同見到朋友,不需要妙語如珠,甚至不需要說任何話,在台上,在攝影機前就把自己擺在那邊、輕輕鬆鬆的自然狀就好,沒關係,這樣子,就會有一種感覺自然而生,因為你就是你,上台以後無論你講了幾分,你的外表與你的感覺就已經讓聽眾非常清楚你是誰,再做作也沒用。不過,還有另外一個方法——我應該再用我不擅長的口語,而應該用在我最擅長的「寫作」──是的,或許,今天所學到的絕佳的說故事方法,雖然我喜歡講、喜歡熱鬧,但還是不如放在寫文章裡面、我還是乖乖的孤單的寫我的文章好了。雖然都是說故事,但「故事有好壞之分」,我偶爾在網路上寫故事,以為因為那是故事、是小說,就應該非常「好讀」並爆紅,不,並不會,有了這套方法,我的文字故事行銷能力會變強,可以「進化」我的宣傳,甚至至日記的陳述方法。如講者說的,這是一種「傳遞的技巧」,將故事主角經歷傳到我(說故事者)身上,再從我的身上傳到我的受眾眼前。能對的上心,一定有某個原因,對不上心,也一定有某個原因,一切都是合理的,我既然沒辦法在下面交朋友,就在文章上好好的再加強到完美程度。
我也很喜歡貴人講者所說的:「還要往裡面再挖一點,再挖一點」,為什麼已經挖到開腸破肚,還可以再往裡面挖?我想是因為我們隨時都在那個環境裡,若換個地方、換個環境,便又可以再往前走。我也發現,每次說「誰是正、誰是副」,往往是最感動的,原來表面上看起來的主角,其實是為了背後真正的主角打光,而表面上這些配角(義工)其實才是真正的主角。我發現我從頭到尾都一直在笑,那不是好笑,而是學了很多東西、很有成就感,滿滿的,很開心。真的很會講的人,可看得出他每句話都是重點,每句話他自己都意猶未盡、賞心悅目且好聽,沒有浪費一字一句在自己發洩自己的驕傲或處理過去的遺憾。另外,現在是影片時代,拿影片來穿插演講是非常高招的,以前看朱學恒為何演講有一半時間放影片,而且他自己翻譯好字幕,就不解為何這麼麻煩?現在我終於知道,那才是新潮,才是有效。妹妹要做寒假作業(電磁鐵或樂器),上網查,查到一大堆DIY的教學,全部都是「影片」,非常驚人,怎有這麼多人有時間拍這麼多的DIY做東西的影片?我問妹妹,你是不是不會讀文字了呢?為什麼一直看影片?妹妹說,沒辦法,真的全部都是影片啊!也真是如此。昨天我也發現我查國外一些國際比賽,所需要繳交的報名形式,皆不是用文字,而是要求「一則1分鐘的影片」,天,拍影片居然已和打字一樣的重要,而且在國際,拍影片或許甚至比文字重要,因為它比較沒有語言的問題。
想到,親子「教養」這一塊,有機會做成像是你所熟悉的讀書會的樣子,但,要從何開始?我應該先想一輪,再跟你「提案」,以免失焦、爭執。每個營隊,雖都是志工幫忙的,但,做了幾年就漸漸演進成「自己一個組織」,有自己的人,自己的傳承,每一年,大約是同一批人舉辦,其他姐妹營隊則是另一批完全不一樣的志工。我學到,由於每一個人真的都不一樣,所以每個種類的職業都可以辦一營隊談一個通用的學問,比方說「教養」這種東西──可以用不一樣的方式來進入不一樣的心,「你是什麼人就是什麼人,然後就被那樣的講師給教好」,這意思是,當我上去講教育、講教養,我其實也不宜再試著變成我不熟悉的模樣,不必再修正了,我就是一個爸爸,再怎麼變,我就是被當作一個男人,且有一些原始的能力如網路、技術、創業、行銷,來做教養、來做教育。
課程有一段需要演練講述,我直接拿課堂上所教再加上我昨天領悟,跟我演練的對象(對方剛好是大會司儀)說,我的人生分成兩個部分,前半段我追求「名牌」,功課好,得好的學歷,人生勝利組,但後半段我捨棄了名牌,於是我人生陷入愁苦,很多時候很多矛盾,很多時候我後悔了,而這也是為什麼我不快樂之原因。
我發現,與其他講者比起來,我的「童年」可能需要再悲慘一點,因為他們童年都好慘啊。童年的故事,是最容易懂的,但是我沒有;我的童年,甚至到大學,我都好愉快呀,完全沒有什麼故事,或許,沒有什麼故事的人,才可以專心的長大。講者提到「父母是最厲害的講者」的概念,因為他們(家長)講故事的對象是他們自己的孩子,這種講授,對父母來說是絕對不能失敗的講授;我這邊則是「大便故事」,我和我們家哥哥妹妹講故事,也絕不能失敗,一失敗就失去一個難得的鼓勵他們往上拉、往上成功的機會。突然覺得,既然講者說,每一個人最認識的就是他自己,最應該探索的是他自己的故事,那麼,或許我應該多從我的祖父祖母的故事開始,更能了解我一家人,了解我自己;或許我可以開始講奶奶和前妻的故事,從那邊來增加「厚度」並記錄我的一生。
課結束,再也沒有什麼比看到我們家的車子出現在眼前還更美好的,且這已是今天第三次看到你開車載我,你又載妹妹去和同學逛mall、等好幾個小時,還有接送哥哥補習班……天啊,你今天真的接送很多很多趟了。一上車看到兩個孩子正笑咪咪的扒著池上便當,你幫我買的便當則在腳邊,我們在車上有聊不完的東西,回家再一起開心的吃便當、一邊談著課。
然後我們討論了搬家、租屋一事,整理一下,我們真的很勇敢,為了省錢,上星期瞬間就把隔壁的OT工作室給「砍」掉了,現在卻面臨在一個月裡面處理那邊的大量家具跟紀念品,為了怕那些東西灌進來,我們似乎沒有選項而必須要選對面的房子。但真的沒有嗎?我們試著理性,不要被房東的冷漠及人性的冷漠給激怒,不要「他們這樣說,我就偏偏要搬出去讓房東賺不到錢」,最後仍會害到我們自己,因為我們就是比較弱,不過,我的確也往開放式去想,天下沒有絕對的事,如果不順,不勉強,守成,住這個房子,雜物堆到天花板高,沒關係,更勵志要趕快成功,趕快搬出去。
作者聲明:日記作者(我)透過日記無差別記下最真實的每日,若有冒犯,懇請您,也謝謝您,願包容我。
(歡迎點擊這裡追蹤本站,收到明天的續集)
(Mr. 6自1992年開始每天日記,前面28年多的日記刻意隱藏,前所未有的人生公開開源實驗,若你有興趣獲得一份,請來信send.to.mr6@gmail.com借閱一份《完整版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