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16歲的自己,你好。
以下是30年前的今天(1993年4月29日)當時16歲的你所親筆寫下的日記:
這一天的日記,你的開頭有點奇怪,可能是在極度差的心情下所直接開始的,第一個字就是那個物理課同班的白人Brett,他竟然「為了避你而改走另一個大門出去」,實在太噁心,這是種族歧視還是更誇張的種族「厭惡」了呢?另一位叫Mavis,她是誰?我現在已經忘記,長相也全忘,顯然發生的事情是,你沒聽見她講話,她就不太高興。
你分析這些「朋友不理你」的狀況,雖然「不是大大的問題,卻讓我久久不能釋懷」。這部份是因為你自己本身的心理,本來就非常不抗壓,非常脆弱於人際的影響,你太需要交朋友,你很難過這一點點的這些半生不熟的「朋友」給你的挫折,於是你開始分析──
你的重點是,你現在已經不是學校內的天才學生,學校也不在意誰是天才學生,所以你不能再沿用以前在台灣的國中時你對待同學的態度。此時你才剛剛離開台灣的國中一年半,所以你還是處處的與那時候作比較──你自我形容,當時,你是「愛不在意地講著五四三」、「輕鬆極了」,而隨便講話隨便都有朋友是因為你那時候有一個「偉大的成績屏障」。當你沒有那個屏障,「原本像天才的舉動,也像白痴了」。
此時16歲的你,竟也講話講得像46歲一樣:「年齡漸長,的確到了該徹底改變以前的講話習慣、煩惱主題的時候了。」
過了30年後,已經46歲的我,在同一個日子(2023年4月29日)發生的事情則如下:
昨天為今日頭條每日影片苦思,又有了新的方向,打算嘗試自己參考資料然後自行撰寫職場故事,為什麼這樣子呢?因為在我過去一年來查詢職場故事,我發現,就算是英文的世界,職場故事也非常非常稀少。是的,的確有一些HR人資專家發明一些新字,但人們真的想看的是職場故事,而這些故事只能在Reddit論壇上面看到,再有一些新聞網站如Bored Panda將它萃取出來變成一個吸流量的「新聞」,但是他們再怎麼萃,大概就只有那幾篇──相較於愛情故事、離婚故事,職場故事實在是太稀少了。
這是英文、中文以及全世界共同的缺口,反正我每天都要拍今日頭條影片,不如來多寫寫這種(職場故事),一年下來累積至少200篇,半年也至少一百多篇。過往當老闆、開公司的經驗我看過了太多的案例,噢對,也因為寫成故事,相對來講,比較可以讓萬惡原罪之「主管」來當好人(protagonist)而不至被不理性圍剿。
週末在家一天,好隊友仍在燒,確診的線仍非常鮮明,妹妹的早餐我弄,弄了兩顆蛋和一包Costco的炒烏龍麵。下午和孩子們到Metrotown逛。孩子快長大了,我很把握最後的機會,一聽到青少年哥哥需要我幫忙買,也與我分享了他正在找的The Origin牌的皮膚藥,二話不說就帶他去Metrotown買,他做了研究,做得很棒了。這間專門賣保養品的店,其slogan是「大品牌不會讓你變漂亮」,定位明確,很成功,讓她們可以在溫市就開了二店,小小的,裡面塞四五個店員。她們說哥哥所查到的另一種更重的成份者,在加拿大無法賣,必須從美國的Target買過來才能寄至我們加拿大地址。
有趣的是兩個青少年孩子現在「非常怕丟臉」,哥哥本來就那樣,但妹妹也加入了,和以前相差甚多,現在她和爸比我出門,離我遠遠的,幾乎都不做任何怪姿勢,一直在觀察周邊,當然,在他們青少年銳利目光的掃射觀察下,我這個爸爸,在他們眼中,一定做什麼事、走什麼動作,都是怪怪的了──我又錄影,肯定怪到發瘋;我在路上突然停下來,也很怪。在路上和他們呼喊說話,一下中文、一下英文,他們也表示感到很丟臉───在溫哥華的Metrotown的背景,我很開心孩子回到我以前長大的地方, Superstore門口的那迴走的空間,沒想到有一天能和自己孩子自在的、沒有時間限制的住在這裡、逛在這裡,我也熟悉這個「我讓他們丟臉」之感覺,因為以前我弟弟是青少年的時候,他也覺得我做什麼事都是在丟臉呵。
兄妹就這樣,像兩根柱子的,來到Indigo書店,妹妹買了Spy & Family(英文版)的第八集,我們可是從第一集開始看的,現在她已經自己繼續收集了。哥哥則希望我幫忙找個食譜及可送的禮物,很溫暖的一天;後來他們覺得我擋住人,丟臉了,但我還是幫他們買了一個特別的creamed croissant麵包,再要一根刀子讓兄妹防疫切,果然兄妹在車上直說「好好吃」,哥哥還說,這讓他想起上次到美國邊界吃到的那個莫名的紅蘿蔔蛋糕是同等級的。回家後介紹給他們吃朋友James介紹的全溫最好吃的牛肉麵「御牛堂」,下午4點多竟然是滿的,好多開心的溫哥華人在這個新的空間內用,陽光從窗子進來。
這次剛完成的《國語日報》專欄,是我連續第二篇在國語日報上進行青少年的父母的「省思」。我根本就還沒辦法做到如我自己文章寫得如此灑脫,但至少這是我當下為自己想出來一個正確的態度──
我寫道:「美國史丹佛醫學院的學者年前曾推出一篇研究,刊在『神經科學期刊』上,學者發現,大約13歲開始,青少年會突然對外界陌生的各種聲音感到興趣,聽到其他人講話,他們大腦會做出各種熱切的反應。不過,同時間,這些青少年也對自己的父母的聲音開始抗拒,每次父母喚他們,他們會自動進入一種『跳過』模式。各位父母有沒有很有感呢?」
「帶兩個孩子來到加拿大念書,第一年,大家尚還像以前一樣,在公用的書房一起念書、聊天,慢慢的,哥哥先把自己關進房間,妹妹也開始長時間待在她房間了。雖然沒看到他們各自在房裡做什麼,但我這個做父母的,已有了各種『很廢』的想像畫面。」我自承自己:「不過,看了史丹佛醫學院學者的研究,我在想,或許,我們做父母的,在孩子青少年時期和他們衝突變多,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及時的「關閉」我們的聲音。大自然已經叫青少年忽略父母聲音了,我們卻還因為我們的『父母智慧』而繼續的灌注他們───我們都灌注了太久了。」
「孩子這條路,或許,並不急著在此時匡修、走正,我們做父母的,也並非在孩子一成年、一畢業、一工作後就再也碰不到孩子。既然如此,加拿大的廣袤大地所教我的就是,讓孩子自己去走這條路吧!而身為父母的我,只要去準備好他走這條路會遇上的所有的可能危難,在他真的遇上、真的跌倒了,我們再來給他們必要的幫助;那個時候,相信孩子的耳朵是不會濾過我們的聲音的。」我寫道:「因此,先收起我們的聲音,保留力氣,留給往後再老一點的孩子;讓自己的心裡也像孩子的耳朵一樣,裝上了防『躁』功能,不要躁進,不要煩躁。慢慢變老的過程,心裡也能更是清靜了。」
心臟相關記錄──發作:(無);服藥:12:30am took coxine 5mg
作者聲明:日記作者(我)透過日記無差別記下最真實的每日,若有冒犯,懇請您,也謝謝您,願包容我。
(歡迎點擊這裡追蹤本站,收到明天的續集)
(Mr. 6自1992年開始每天日記,前面30年多的日記刻意隱藏,目前公開的日記僅限離婚後3個月起至今,若你有興趣獲得一份離婚前及結婚前的本人人生自15歲起之所有日記?請來信send.to.mr6@gmail.com借閱一份《完整版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