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16歲的自己,你好。
以下是30年前的今天(1993年4月16日)當時16歲的你所親筆寫下的日記:
早期你日記都一直忍不住要討論你的交友狀況,哪個朋友喜歡我,哪個朋友是不是對我有意見,這是你最愛提的事情啊。但這一天,你也開始覺得怪怪的不妥的了。你說:「想想,交友狀況有『值得』拿來日記裡討論嗎」、「描述和評論每天交友狀況實在『太沒營養』了」、「太小家子氣、放不開」。註:這個「小家子氣」是我爸媽常常與我提點的話,希望我們要做大事、看大遠。
你檢討自己每次都將與朋友「打招呼」「當成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你形容,「假如哪天有好多人路過和我打招呼,那天我就會很高興」。不合理,因為你想到一個情境──「有的同學和我打招呼打了一年,也沒講過幾句話,那叫做朋友?」
你當年實在很在意是否對方會和你好像老友一見如故的打招呼,但,不幸的,直至20年後、30年後,我仍是這樣子的人啊!來到演講場合,我很開心,因為大家一定都會和我打招呼!但,到大學校園演講,那些學生就算是我前一秒還站在台上,一下了台,還沒出講堂,我和他們對上眼說「嗨」,他們也好像不認識我一樣,我一樣會覺得很挫敗。重點是,我們這種「一定要打招呼」惡性到底從何而來?在家裡,你兒時也會一直和爺爺奶奶「打招呼」,說「爺爺您好」、「奶奶您好」,然後現在家有兩個孩子,我也會常常和孩子們打招呼:「哥哥好啊!」「妹妹你好!」孩子們也有了這習慣,有時耍酷耍冷,但兩天三天一定會和我主動打招呼一次:「嗨爸爸雞!」或許,它也有它的一種情感流動吧。
但16歲的你,對這樣的勉強感到怪異了,所以你開始向自己說「隨緣」、「不要去勉強」、「得失心不要太重」。
午飯顯然不滿意了,印象中你一直以來都是和這位香港來的、很有緣份的朋友Leo一起到對面麥當勞吃中飯的,我忘記,原來中間還有那些喜歡的女生或其他人偶爾加入我們一起吃,而這幾天,Leo加入一位他的新朋友,昨天有提過,是講英文的,英文好像講不錯,今天更是「自己和Leo在一旁開桌吃」、「有點把我們捨棄的感覺」,你愈來愈討厭那個新來的。注意,這是日記,應該要講今天最重要的事,但你全都在講這些吃中飯啦、與朋友打招呼啦,對我媽媽每天辛苦煮的晚餐卻「隻字未提」;你天天都在講朋友如何,但對家人最近在做什麼也是「隻字未提」,這就是青少年的模樣!而所以,我也要可以理解,我們每天都在講四個人要去哪裡,但我家兒子女兒心中大概全部的重點還是在學校,對青少年來說,在家吃什麼、去哪裡其實他們都不太在意。說真的,說不定我家孩子比我當年還要更親近我們這些大人們呢!
過了30年後,已經46歲的我,在同一個日子(2023年4月16日)發生的事情則如下:
早上起來依舊是個陰天,孩子們吃過好隊友準備的豐盛午餐,外面飛來蜂鳥,今天待特別的久,待了至少1分鐘,吸一口糖水又離開一點,瞪著玻璃裡頭拍照著牠的笑言中的我家孩子們;今天大餐有些是用昨天買的黑胡椒醬弄的,本來今天要去電影院旁邊吃義麵,但胃不好的哥哥怕吃完之後會拉肚子。拉肚子的問題好像我們都一直擱在那裡沒有去處理。
早上我則進入非常非常高的工作效率,要謝謝ChatGPT,我坐在床畔,只要透過「它」把我的點子輸入,它立刻幫我擴大內容成了準備可以直接被貼上去的Ready文章,一般作者從點子生成作文還必須再經過一段路,但靠這個ChatGPT,點子可先生成一段Ready文章,這種特別的文章是已經上線但這全部是AI寫的,它還不成最後版本並非因為它字數不夠而是因為它方向不完全對,因此,作家需要再對這篇「Ready文章」再多修一點點,就可上線。或,把原本Ready文章寫好的架構掏空再塞入作家自己要的另一段內容亦是可以,在作家的心理上是一種的安適感──透過快速建立了「進度」讓作家馬上感到充滿了動力,看,我這個英文對話書已來到了8000多字,我查過,原來,中文英文雖是不同語言,小說的字數竟差不多,也是大約在8萬至15萬字左右。
不只這個,我同時還完成一篇H站文,早上也先看過兄妹一直很興奮的、今下午要去看的新海誠日本動畫電影「鈴芽之旅」預告片。孩子還輕鬆的在討論等一下要看的電影,但是我這個爸爸卻必須要用高速的做事,什麼都是最高速的,高速的洗碗,高速的幫他們整理房間、關燈,高速的操作電腦,才能兼顧我的工作還同時不缺席孩子們的童年!兄妹說已經等此片等了四個月至半年,台灣在去年11月就上映,加拿大得等至這週末。孩子們突然都變成新海誠粉絲,新海誠的存在是特別的,在這之前,只有宮崎駿達到這樣的程度吧;新海誠確認還是可以滿足孩子們如此的期待,據說這部片妹妹在台灣的同學看完都反應不錯,孩子們覺得有點緊張,等一下要如何聽日文但看的是英文字幕呢?
結果,沒這個問題,因為今天聽到的是英文發音,沒字幕。後來坐在IMAX大螢幕的中間位子,前後左右都坐滿了年輕人,一個空位也沒有,還是有那種一個女生獨自來看電影的,左後方有兩位講日文的女生。開場的時候大家聽到是英語發音竟嘩然,這件事情後來妹妹哥哥表達不悅,但訂票時明明沒有註明是日語或英語。
新海誠真的很成功,這電影一開始就將男女主角因為「開門」而連結上,這門所放出的地鯰怪物和地震有關聯,一般觀眾不會想太多,女主角由阿姨帶大,媽媽死掉了,男主角一開始就被封印在斷腳的小椅子裡,愛情變得很危險且辛苦,那隻反派小貓到中間就變好人了,反轉原來是因為牠帶路,這男主角才是「要石」,最後時候才透露原來講的是311大地震,鈴芽將她當天日記塗成全黑色,這些才獲得解答,她媽媽是在東日本大地震所過世(剛好是整整12年前);其實媽媽從頭到尾沒有戲份,但一個4歲小女孩怎麼哭泣找媽媽,大人一個一個說他們無能為力,最後這個女孩對著長大的她形容媽媽長相與工作地點,她開門走了回家,而男女主角也關門走了出來,是日本人才想得出來的巧妙。
爸爸們看不見小孩,是不是也在經過同樣的旅程?就是沒有人會為爸爸寫一篇好像為一個4歲的鈴芽那樣子的劇本。
我的手帕已先給妹妹,我只能向好隊友要一條手臂毛線圍。妹妹走出來還在哭,她說是因為配音是英文的──最後一次的加長版咒語特別的優美,Closer關門人的聲音對著死了一萬人的地獄般的(海嘯發生地)所在,大喊著人世的意義。我回家後試著Google這一段台詞卻怎麼也找不到。
爸爸群組傳來一個印度爸爸看不見孩子所做的作品,上線七小時有五百多個人看,帳號只有這部影片,特別的好聽,這才讓我有點被說服了現在印度有一樣的問題,我上個月還看到印度的組織研判是在反對女性當政。這些爸爸貼的照片仍一樣的,告訴大家多久看不到小孩,也有女性;會這麼快傳出來表示其實全球爸爸間已有某個通路已經形成。我要找到這個通路。
心臟相關記錄──發作:(無);服藥:12:30am took coxine 5mg
作者聲明:日記作者(我)透過日記無差別記下最真實的每日,若有冒犯,懇請您,也謝謝您,願包容我。
(歡迎點擊這裡追蹤本站,收到明天的續集)
(Mr. 6自1992年開始每天日記,前面30年多的日記刻意隱藏,目前公開的日記僅限離婚後3個月起至今,若你有興趣獲得一份離婚前及結婚前的本人人生自15歲起之所有日記?請來信send.to.mr6@gmail.com借閱一份《完整版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