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16歲的自己,你好。
以下是30年前的今天(1993年3月31日)當時16歲的你所親筆寫下的日記:
這一天,你又痴狂了,30年後的我也覺得有點煩。你又開始在分析這個新喜歡的女生了,你看到她那班與你的班一起併班看影片,她「沒打招呼」,但放學後你與她聊天、問她英文的東西,「其表現又很積極」。這種一天之內,早上不理,下午理,果然你想起了那時候喜歡的那第一個女生「的表現,也是如此」。
有趣的是你自己的表現,也是一樣!你暗自希望她多和你說話一點,但你在與她說話時「卻故意做些暗示動作」、暗示「我想趕快走」。你說,「女孩子的心真難懂」,但你「自己的心理也非常奇怪」。好累啊。
這一天你一回家就關起門在寫日記了,時間是下午2:23,你竟然已經回家了,真是早!然後,顯然下午寫不夠過癮,到了晚上寫完功課又再次回到房間準備睡覺前,9點31分,你又寫了一段日記,這次你又對一件事想得好複雜,你說,前陣子,這個你新喜歡的女生還曾問你那個之前喜歡的第一個女生「是不是你的女朋友」,如果現在你來追這個新女生,新女生會不會覺得你是「花心大蘿蔔」?若這樣,「叫你如何做人?」青少年真的好要面子啊。
你質疑得很好,「說不定那些都只是錯覺而已」、「為什麼一直要覺得別人在喜歡我」、「或許只想和我做一個好朋友罷了」……但你又拒絕相信那些笑容和甜甜的應對,竟只是如此平淡的內情,因此你又推敲,有可能只是「一個很自然的陷阱」、「等你掉下去被抓著」、「被摸清底細以後又再失去一個希望」、「又將再被打昏」。
這就是在加拿大的高中,這麼累。累著每天進行這些「暗戀太極拳」。
過了30年後,已經46歲的我,在同一個日子(2023年3月31日)發生的事情則如下:
昨天晚上,我們又跑了一趟任務,一直幫助的可憐的那一家人要離開了。雖然與他們在公寓染疫過世的兒子從未謀面,但與這位爸爸媽媽以及他們女兒,已經見面了五次以上甚至更多,這座Alex Fraser大橋,每次經過就是要去他們暫居處,我們已很熟悉,今天是最後一次,還是覺得有點感傷,尤其這一趟是晚上天黑後才走的,大橋被幾盞燈微微照成橘色,很暗。
我們猜,當這位白髮父母將行李這樣帶回家,他們才會更感到空虛吧,那位媽媽已訂了再來溫市的機票,最快三個月後就會來,這是她得以瀟灑離開的慰藉,三個月後會再來看兒子。
我開始請教我高中同學,關於這裡B2B BD市場狀況,他之前曾建議過,疫情期間很多公司無法參展,幫他們看展,有幫助,他說現在疫情結束反倒很多人都跑出來參展,高階主管都出動了。他說了一句我很認同,機會都是做下去以後才會看得到。我要常常與大家討論,清一清腦袋。
我看到我家孩子們,在本地高中,被同儕那樣子的影響,真的是有點痴的;看到孩子成天在講的同學,好像人生沒有這些同學真的不行活,聽見同學霸凌其他同學的行徑,理由是什麼「這個人讓她想起以前的自己」,就不過就是人的動物性(猴性),講得好像是文學經典;看到女孩上學露胸露腹各一截,明明是母獅子在表演,卻講得一本正經,不過,還好我有30年前的自己寫的日記,日記一直提醒我這個大人,我自己當年也是一樣啊!完全沒有好到那裡去,甚至很多地方,我家孩子還比我還要成熟的。
會不會那些青年作家,腦子裡面也都是這些,只是把它們文學化而已?很多作家都是在青年的時候,寫得最好,文字蘊含飽滿力量,或許是人類天生的動物性和文學是緊緊連繫在一起的,我自己也是,不是嗎。寫最好的時候,就是在25歲前後在矽谷居住時期,只有那時候,又不懂事,可以把事情寫得灌滿了氣。
今天下雨了,雨滴越下越大,我們到統一廣場吃個早餐,還是決定跨橋過去溫哥華市區南部的住宅區,有一間小小的咖啡廳,用陳舊的木板蓋的木屋,外表邊角皆已腐蝕,從窗外看到,經營者是亞洲女性,店內坐滿了白種人,很訝異她的凳子是紅色塑膠的,我們決定不進去,只停在它旁邊住宅區門口的巨大榕樹旁,榕樹比較美麗,我特別開窗再聞了一口,想聞到溫哥華的雨味,不成功,今天沒什麼味道;榕樹樹幹上爬滿青苔,青菜好像上了螢光,特別的綠;它的根部已經讓旁邊的短草皮都爬上身了,這麼漂亮的樹在這個社區還有好幾棵。
我們還是來到我們較熟悉的57街西邊的Beans around the world,這邊有長得像休傑克曼的店長,這是我們第一次在此內用,因此觀察到他和每一位來店客人都打招呼,與他們聊天,跟白人的時候更隨性,客人也願意與他說說今天的美麗與哀愁;我屁股坐在Bay Windows前板,今天給自己的時限──趕在4月1日前,成功的完成頁面。
雨就是不停的下,沒有什麼殺傷力,好隊友說得對,這種雨幕,反而把世界給包了起來,單調的固定的雨滴聲,也讓其他不正常的聲音都遮蔽了,像念經一樣,於是心也就鎮靜。或許是因為今天我不再喝Decaf,喝有咖啡因的。
台灣進入了長達五天的超長連續清明連假,但我沒休息,今天下午跨海完成了Mark一篇訪談,他現在因為開了中文最大的ChatGPT詠唱社群而成了很自信的工程師,也因為他是這個角色,我也才願意一再訪問他。
和好隊友拿到的本地知名餐廳White Spot送的20元禮券今天到期,於是我們晚上讓哥哥妹妹吃這家,哥哥很高興,妹妹卻說寧可在家自己煮吃,勸老半天才答應。我說,應該多樣化,來國外的人,心都很Open。我開始發現,我家孩子連多樣化這種事情都不想做,有可能並不是我所以為的「不想嘗試」,而是他們根本就是懶得做?引起我非常大的恐慌,連選個餐都懶,這樣子的人生會是什麼樣子?
在這個時候,我這個做父母的,又想了一遍很悲觀的路線,我自己已忙透了,或許,我就要當孩子是平庸的,讓他們去做被動人,去玩吧。反正他們是什麼,或許和我無關。與其花掉這麼多力氣給他們、每天擔心,而廢掉我自己的時間,我失敗了,那我們全部都垮了。但如果我努力我自己的份,說不定我大成功,那麼,以後給他們資源也會變多───或許這樣「自掃門前雪」的思考,我能掌控。
我在洗碗時,想到另一個更好的思維──我只要時時準備好,孩子無論念到什麼大學,或他們高中生涯突然出什麼問題,條條大路都會通往一個很好的出路,因為我這個老爸,一定會努力的讓自己保持業界暢通,無論他們是什麼樣子的人,我都可以幫助他們找到成功的路。這樣的話,他們就自己捏塑自己的樣子,捏完後(大概大學之後)我再來看看怎麼幫他們,這樣的「條條通羅馬」思維,是不是又更實際呢?
心臟相關記錄──發作:(無);服藥:12:40am took coxine 5mg
作者聲明:日記作者(我)透過日記無差別記下最真實的每日,若有冒犯,懇請您,也謝謝您,願包容我。
(歡迎點擊這裡追蹤本站,收到明天的續集)
(Mr. 6自1992年開始每天日記,前面30年多的日記刻意隱藏,目前公開的日記僅限離婚後3個月起至今,若你有興趣獲得一份離婚前及結婚前的本人人生自15歲起之所有日記?請來信send.to.mr6@gmail.com借閱一份《完整版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