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16歲的自己,你好。

以下是30年前的今天(1993年1月23日)當時16歲的你所親筆寫下的日記:

今天你「沒記」,很可惜,不然這一天其實是你考過了汽車駕照的第二天,你正式的合法的可以開車了,不需要任何人在旁邊,只要有車,去哪裡都可以,這一天的心情,應該要是不錯才對──第一次「長大」的實際證明。

然而,這天想必你的心情不會多好,請見昨天日記,明明考過駕照,心情卻是谷底的「E」,而今天,也沒有多好,只稍稍回檔了一點,來到「D」,而且今天不只下雨,還下了一點點雪,既然下成這樣,那天空應該都是陰灰色的吧。

這一天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不知道。而今天是否你有向爸爸借車來開到學校上課?也不知道。後來,很多時候你都是開家裡的車到學校,早上開車上學,找地方停好車,下午放學再開車回家,或許得等到我開車回家,爸爸才能開車載媽媽去買菜。我已經不記得我不開車的樣子,我只記得我開車上學的樣子……記得一點點。我記得我會走哪一條路,先走Alderbridge,再轉到Minoru,這條用日本人取的名字,會經過我們至今都喜歡逛的沙洲城市的最大的購物商城Richmond Centre,在它「S」形的小路,緩緩的抵達,然後可能停在對面網球場的鐵絲網邊,鎖好車,慢慢的走到學校。

感覺是──有了控制的人生,好像就開始通往未來。我這個人,最快樂的日子,都是當我看到未來是光明之時,我就會快樂。

過了30年後,已經46歲的我,在同一個日子(2023年1月23日)所發生的事情如下:

星期一,回到學校,哥哥已將明年選課單給我簽了,早上準時上學,外頭還是陰陰雨雨,送完孩子,我與好隊友再次往大南邊,從20幾號出口,經過河底隧道,直到第2號出口才下路,已很靠近美國邊界,轉上沿著海邊的路Ocean路,想必這個叫做白石鎮的當初也是跟著美國邊界開的,鐵路也沿著這條路走。在濕濕草地上看到它起了一棟獨立的舊木屋,四周都是綠草,還有一個原住民的大舞台,後面就全是大海,且是灰顏色的大海。天空也是灰灰的,偶爾打開一小破口,破口裡有令人羨慕的太陽,但它不會打開太久。

才九點就已經到這海邊小鎮Ocean路,現在已經起床的人大概是昨晚住這裡的遊客,我們來這家Hotel,它1樓的附設早餐,座位明明是玻璃房,由於頭上一直傳來暖氣,特別體驗,放任它將我的頭髮都吹得暖暖,桌子都烘得熱熱的,就這樣暖了三小時──明明離門口只有三步距離,門口外面就是大海了,卻一點都沒冷意。已經高朋滿座,都是白人,看起來都是要去玩的,外面路上則完全沒行人,偶有幾條人穿著厚厚的帶著慵懶的狗正在散步,是這裡居民。

在此坐著的幾小時中,除了昨天X朋友(今早花時間寫了一下合作架構),我也再和T朋友談溫哥華這裡的,腦袋連接也再次建立起來,謝謝這裡的咖啡讓我想什麼都「腦筋很好使」,我想開拓這裡潛在知識長人選,也是用老方法,與T朋友聊過,他馬上介紹溫哥華這裡的台灣青商會正要辦的職涯講座,你會很訝異,這裡居然也要辦一場全中文的職涯講座?會有誰來?好好奇,且他要講什麼?注意,不是說溫市沒職業,而是全中文的職涯講座,這變成我近期最期待的,讓我來看看有誰可以合作。

且昨天有一個思想方面大突破,潛在知識長人選其實可謂40+(歲),他們的付出,其實也在幫助他們自己的「再就業」,這個看起來是一石兩鳥,一方面讓他們付出給底下的人,一方面也讓他們找到新的事業。

從海邊,沒有任何地圖,沿著開車,那一段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就這樣子我們入侵了白石鎮的核心區,左邊是大海,有點高度,都是大房子和高聳的樹木,前院也都是好大好大,且都沒有後院,直接see-through看到了海。我們沒有地圖,就這樣子走著走到了回到了King George大道,也到我想走走的、以這裡灣口取名的Semiahmoo商場,時間過真快,這裡是剛回流的時候帶孩子來過的,那時候還不認識這一間麵包連鎖店Cobs Broad,我們一起經歷過。

我整理資料準備移轉給朋友X,看到我自己晚期的部落格文章(2017年)其實已經充滿了離婚前的節奏,困惑且不知道該怎麼辦,那時候的寫作能量反而最強,還曾經想用公司架構來接「長文」的案子。譬如,在「台灣人從小就學會了恨」這篇文章後面,有一個網友在2017年6月27日留言,那時候,我們好像還沒出發或正準備出發去美國「畢業旅行」,這位署名「yun」的網友寫道(而我記錄在此):「你的OO精神生病了,帶著你的兩個小孩,趕快離開她吧,即使一個不完整的家,家裡人都心理平安遠比一個完整的家,卻兩個心靈從小受虐的處境好。為了你的兩個小孩,要勇敢面對有勢的OOO。我有認識的人是這種人,她的小孩成年後的也思覺失調症,也許是遺傳,也許他只能複製學習媽媽的處事態度。」(OOO刻意保留)

雖然已事隔六年,六年幾乎是我住溫哥華當年的日子,但我對這條留言,記憶仍深,那時候它是唯一的拉住我的(或說把我推出去的)力量。它到底是誰?為何了解我們家的狀況?為何知道的這麼清楚?且有動力又不畏懼的寫出來給我?那時候我亦尚未出版20萬字的小說。

晚上看了新電影《我的鯨魚老爸》(The Whale),我未來可能需要分幾次寫感想,它太意外的感動了。看完後,好隊友問我,有沒有想起女兒?(因為戲中的鯨魚爸爸的那個青少年孩子是女兒)但我心想,想起的是兒子,並非女兒;但與其說想起兒子,不如又說這部電影讓人看到那個身為離婚爸爸的自己,那種positivity,他的女兒已經這麼嚴重的青少年問題,這問題一開始看似只是青少女,但愈來愈嚴重到變成整個戲突然圍著這年輕人轉,直到電影最後十分鐘,我們才終於了解為什麼,而從青少年站在門口、背著燦爛陽光的明顯態度轉好(或許暗示那其實是主角自己的幻想)更突然瞭解爸爸如此正面的稱讚著女兒直到最後一刻都不放棄,這絲絲縷縷全部纏在一起漂亮的、瞬間的、完成了這部電影想對我們講的最重要的論述,而一切,都在那光後,馬上進入最後credits頁捲幕,讓觀眾毫無招架的已經是滿臉的眼淚。

為什麼一個爸爸到最後一直稱讚孩子,都往好的想?這是此電影唯一不怎棒的解釋,他的解釋是「要證明(離婚後自暴自棄的)自己至少有一件事情做對(孩子)」,不,不是,比較接近的是「為了自己最在意的對象(孩子)在離婚後千瘡百孔後再復元的最後機會」,所以,當那個前妻稱女兒為「Evil」,這不是主角可以接受的答案,他必須用最後的機會幫助女兒復元,所以才會用女兒自己的文章來放在她要求爸爸代筆的essay上。

這樣的電影到底是給誰看的?好厲害的多層次的表達,你可以看那個亞裔的Liz的真正的愛,也可以看前妻的某種情,那個誤闖的教堂男孩,就連送pizza的外送員,全部都是不同層次的好人,因為那些好,才更襯托出主角的世界的巨大的悲情感──他是有人關心的,他大不必這樣子,卻沒辦法的,一直變那樣子(變巨胖)。這部電影即便給看不見孩子的爸爸看,可能都無法感受到主角那最深層面。或許我還需要幾天多看資料(尤其是那段到底是在念什麼)才能再有更好的說明。

心臟相關記錄──發作:(無);服藥:12:15am took coxine 5mg

作者聲明:日記作者(我)透過日記無差別記下最真實的每日,若有冒犯,懇請您,也謝謝您,願包容我。

(歡迎點擊這裡追蹤本站,收到明天的續集)

(Mr. 6自1992年開始每天日記,前面30年多的日記刻意隱藏,目前公開的日記僅限離婚後3個月起至今,若你有興趣獲得一份離婚前及結婚前的本人人生自15歲起之所有日記?請來信send.to.mr6@gmail.com借閱一份《完整版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