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15歲的自己,你好呢!
以下是30年前的今天,你在加拿大溫哥華Richmond自己房間桌前一筆一劃的親筆寫下的日記,今天超精彩,請見以下:
隨著寫日記經驗已達2個星期,你開始在日記裡面大膽的寫出你的秘密心情,而無法避免的「少年的煩惱」,你開始寫了。
Justin到底是誰?別對我搖頭,過了30年了,我忘了也是正常的吧,且那時候應該是喜歡一下下而已吧,經你這樣寫出來,我慢慢的想起Justin應該是一個個頭不高的女生,戴副眼鏡(不完全確定)相當頑皮愛開玩笑的,也不知道有沒有誤記成其他人?至於髮型與胖瘦我向來都不善觀察,完全沒印象。但你寫得很清楚那「感覺」──她給你一種「親切感」,和她一起「幸福、滿足」,當然,這些都是你單向的臆測,畢竟,兩個人這樣聊一聊功課和你家住哪裡,要怎麼生出幸福感哪?
在未來的人生,你會不斷的「突然覺得有點喜歡OOO」。這大概是人類的通則,或,至少是我個人的通則。而通常這種喜歡,都放在心裡面而已,你今天居然可以寫到日記上,也應該第一次體會,雖然Justin可能永遠不知道,但至少你的日記知道了。
知不知道,好像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開始分析與內察自己內心的喜歡。我則開心──原來日記捕抓到了我成熟的那一瞬間,這該是多難得的記錄啊,掌聲全部給你,笑聲我來承擔就好。
至於我今天呢,你過了30年後,同樣的夏天的今天,溫哥華氣溫一度要叩門攝氏30度,我帶爸媽我們六人一度要來上週你沒去學校旅遊的那個Buntzen Lake,失敗了──請見以下日記:
昨天帶著剛抵達溫哥華的爸媽玩了一天,今天「繼續」!我們更早起,約九點出發,最後九點半成行。當年住溫哥華的時候,比較少去東北山邊的高貴林,但這次帶孩子來,高貴林去了不下五次,熟了。媽媽特有興趣去。
來到高貴林的Chapter大書店,第一站朝聖,順便借廁所,妹妹又買了兩本Spy and Family,英文版。之前她不看英文,但後來沒東西看以後她就開始看第二次,號稱已開始唸懂一些英文,這我相信。所以允許她繼續再買。哥哥一直抗議這車的第三排的椅背很難坐人,妹妹也呼應真的不舒服,但必須有人坐第三排。後來孩子仍坐完全程。這會是大問題。
要給爸媽每日一間特別咖啡店,查了一下,附近有什麼咖啡店?Google厲害,給我地點,也給我評分,這間Creekside Coffee Factory,五百多個人評4.7顆星應夠厲害了,走進去都是洋人,全新的吉普賽風裝潢,特別介紹一種深培的,爸爸喝完的回饋是這裡的咖啡都比較重、比較苦。中午也買這附近一間「漢江」韓餐,六人六份再加一小盒外捲鮭魚的California Roll,我們防疫,在車上怠速吃個過癮。
週末,本地人都跑出來,已走進山裡,收訊都沒了,路上開始排出很多橘色三角錐,然後竟開始塞車,有人在我車後停車,人走向我車,還以為他又要敲我車窗,沒有,他繼續往前去問前面的指揮者?太詭異,後來才知道,這邊的「湖」都被封路起來了,有的要排隊,有的得先買票才能進,聽說是六月才開始的。
只是一片湖水,會非常訝異他們有各種玩法,而這裡水邊也夠多,Buntzen Lake沒去成,路上看到旁邊也有波光粼粼的水,原來是一個灣,叫Old Orchard Park。這裡的房子只掛著「滿地寶」(鎮)的門牌號碼,但又怎樣,這裡的後院可是直接做個碼頭就伸長進了海水裡,而這裡海水沒有波浪,是非常寧靜安全的。對面是Rocky Point,上次看到在拍韓劇的地方。有洋人吹了中間有個洞的大型吹氣船,兩個孩子直接拿著那船就進了湖水玩,玩著玩著,爸爸就一個人坐在沙灘上看著他們。許多人躺在灘上日光浴,準備得較好的就帶了超大帳篷坐在裡面吃東西喝東西,中間的那桌子其實是原本公園裡的木桌。我們剛從書店買的帳篷張開,爸爸媽媽很熟,因為和弟弟與小姪女常常這樣搭篷,需要釘釘子,後面也由爸爸來收折起來。一度陽光非常刺炫,兒子向我借墨鏡戴,我隔著野餐墊躺在沙上,陽光烤著,但風是冷涼的,戴口罩,也可差點睡著。
車子就停灣邊的Alderside路邊,這一條路車子停車一排,都是來灣邊海灘的。以前在這裡的時候,我只想生存,我成績不錯,因此以為自己是很OK的,但現在什麼成績都沒有了,回到人與人之間基本互動,就發現我們真的跟「他們」(本地人)差太遠了,文化很遠,然而,在人與人之間的層面,從互相的重視,演變成互相的真心喜愛,幾乎不可能。
高貴林購物中心建於 1970年代,前幾年翻新又增加了更多店面,美食街還在今年又改造一次,反映出這社區愈來愈蓬勃。當初的最大mall,也沒有競爭者,只要一直擴大自己,人還是一直回來選擇它。我們後來在這裡上廁所,沒有買茶飲料,就又走出來,然後就原路開45分鐘回到家。看到爸媽在車上睡得很熟很甜,我負責安全的開車護送,心裡也滿足。
像我這種回流的,回流本身簡單,但回流以後變什麼樣子,孩子變什麼樣子,和其他本地人有什麼不一樣?我自己老以後,又變成什麼樣;我會選擇再次回到亞洲,還是真的留在這邊?無法用現在這邊的人來評斷,因為我們當初回亞洲一定有我們的道理,而我們回亞洲以後所建立的也不會就這樣子就消失不見,所以,未來會變怎樣,我沒有任何回流者可以參考,我們這一批,可能是第一批啊!
之前做離婚志業的夥伴,稍來一些新消息,辦新課、新活動。剛剛一位電視台的人員打過來,請教我這些離婚課程、離婚子女課程是怎麼辦的,我一樣是傾囊相授,但這些又提醒了我過去三年就一直在搞這個,是搞得多麼的不成功;而那個不成功,其實都是陷在同樣的圈圈、同樣的漩渦。我現在比較看得到這是什麼──簡單來看,對此事有興趣者,都是看到了這實在有著龐大的需求,需求就代表機會,所以就投入了;這一塊人人就算自己沒機會親身經歷(離婚、單親)也至少目擊了身邊親友的實際歷程,所以個個都是專家,然而,真正必須幫助的受幫助對象,卻痛苦到完全無法思索,以至於動作開始不照邏輯走,所以,收不到錢,辦不了課……。
而這「產業」由於大家都進來,所以集合了各式各樣的人,大家在其他地方有些名銜,進來後都忙著「曬」這些,也認為離婚這「產業」這麼強烈的被需求著一定很容易做,就萬萬沒想到這麼的困難。
心臟相關記錄──發作:(無);服藥:12:10am took coxine 5mg
作者聲明:日記作者(我)透過日記無差別記下最真實的每日,若有冒犯,懇請您,也謝謝您,願包容我。
(歡迎點擊這裡追蹤本站,收到明天的續集)
(Mr. 6自1992年開始每天日記,前面28年多的日記刻意隱藏,前所未有的人生公開開源實驗,若你有興趣獲得一份,請來信send.to.mr6@gmail.com借閱一份《完整版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