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15歲的自己,你好。
以下是30年前的今天,你所寫的日記:
你用字不太精確,不過,的確記下了你經過昨天前天努力念書後,英文考試、Science考試都考得不錯。讚哦。
那時候,對身邊的事物都不太了解,Tony是哪一位Tony我也不確定,不過Nissan應該不是高級車吧?當時對溫哥華看法「車車皆名牌」應該也是大人影響的(雖然也是事實)。你的世界,當時還是在學校裡、在棒球裡,還沒有走出去。今天你也透露,正在玩的電動玩具原來是「電腦棒球」,你這樣講,我就有點印象了。那時候玩遊戲,開始懂得刻意避免不選容易上癮的玩,因為有太多東西要努力了。像電腦棒球這種,只是打比賽,不會上癮。
謝謝你的努力。
時間一點一點的過去,你一點一點的成長。15歲的你,每天只需要關注這幾樣事,我還真羨慕你!現在的我(30年後的你),45歲,不只要關注自己,還要關注孩子的事。你看我今天的日記,就知道我多費神。
你那個年紀,只要看起來長得還行,禮貌足夠,功課很好,基本上大家(大人或孩子)都「看好你」,但是30年後,這個年紀,大家沒人在看好我的了!除非我已是什麼大位,有大房,開大車,不然,我得自行習慣活在一種「沒有肯定」的日子裡。
也是時間一點、一點的過去。一天、一天的過去。
其中的今天,發生的事情如下:
弟弟送我的iPhone 13,帶來加拿大非常重要,因為「今日頭條知識」都是靠它的電影模式拍出來的。但昨天三顆鏡頭其中一個鏡頭居然破掉了,我明天就要拍影片了,怎麼辦?
昨晚連忙去問問,在家旁邊萬能什麼都有的plaza本來就有一家U Break I Fix(名字真有趣),趕在晚上七點打烊前1分鐘走進去,和這位印度店員說明我這應該是鏡頭外面貼的保護貼破掉而已,但印度店員用手摳了幾下說裡面的相機真的也破了,手還被碎片刺到。但今早我不信邪,自己摳摳看,結果真的只有保護貼破掉而已,裡面鏡頭完好如初,不只省下新台幣3000元,又加強了我心中對於這邊人要防備一下的決心。
其實我在2017年再帶孩子過來溫哥華玩的那次,便已觀察到,民宿的大樓電梯與其他鄰居擦肩而過,幫對方開門,對方的態度是這裡人與人已互相不信任,雖然看起來仍是和平的、無聲的相處,沒下雨的時候,整個視野晴空大地萬里一點聲音也沒有,但,各人內心裡所發出的curse罵髒話,如果聽得到,可能震耳欲聾。
即便只是開車,試在停車場停個車,都可能被對方心裡罵到要翻車,面對這些動不對就搖頭、白眼、搖下車窗說你不是者,我只能「放輕鬆一點」,他們這樣對我們,我們也不需要與他衝突以免陷入危險,我們就私底下,有機會的時候,再給它一次搞定;或者,他希望我走,我就卡在那邊不走。後來回想,我來這邊碰到的幾樁事件,好像也是被這樣「仇恨式賴皮」給處理的,裝網路的TELUS那兩個印度人不也是這樣和我打哈哈、後來兩個月我約了十幾次都被搓掉嗎。
早上爸爸時差還在睡,我就和好隊友先帶妹妹到超市買點東西,在車上我查完兩篇文章。
後來今天的爸媽之旅又是從早上的咖啡開始,昨天喝過不怎麼好喝的Blenz咖啡,今天本來想帶爸媽喝比較好的,但來不及,就只去星巴克Drive-thru。這裡星巴克比台灣星巴克便宜。接下來帶爸媽到這裡的大統華,我們已盡量不去這種針對性明顯的族裔超市,但今天帶媽媽爸爸來看一下,媽媽說,只想逛比較小的超市,我問,大統華可以嗎?她說可以。但是她不知道現在大統華已變得跟本地主流的英語超市一樣超大了。我留車上查資料,也順利地有了進度,今天效率實在太好,一個早上把三篇文章都查好了。
這種今日頭條知識的資料,我自己是獲益最多的。這些資料,都是關於創業及創意,每一個都給我很多的啟發,除了給我靈感,也讓我有「自信」,為什麼呢?如果你是瞎子什麼都看不到,你就不敢往前走,但是如果你已經摸到了邊緣,知道四個邊在哪裡,四個角都被你摸透了,你就會很有把握的前進,在這個世界亂思亂想。且知道你所想的不會與其他在2022年的七月的高手們差太多。
其中找到一個頭條知識資料是以色列一家做B2B的App的公司,它根本就是阿里巴巴的社群版,讓大家可以聊天,不需要到現場。這個阿里巴巴30年做不到的事情,因為疫情,他們突然「通」了:在線上與供應商聊天就夠了,所以他們說他們明明只要募300萬美元的資金居然被搶破頭──這個世界,只要做對了,很多人就來了。可以想到,創投想找好點子卻找不到一個,找到一個當然就趕快搶了!看了這案例,我的感想是:即便他們昨天說「加打」有市場,也不能直接做上去,反而是趁這個需求,為它想出一個創意,看到創意就會馬上被心動,然後,實際上的數字則是由這個實際的市場需求給貢獻出來,這樣子雙叉進行。
今天妹妹的漫畫進度無法快,下午漫畫課應要再畫五頁藍筆鉛筆速描、一頁黑筆,她畫速描已有興趣,但黑筆一直拖,直至一小時前我都叫不動,到時間了老師剛好請假今日課程,我和妹妹說老師說延三小時交,時間到了,仍沒有,再過半小時,只交了兩三條黑線。我生氣了,然後我也檢討──是不是我搞錯了?
我搞錯,所謂在國外的這種主動的學習,不一定要「完成作品」?因為說不定妹妹就是不喜歡完成作品,她雖無法完成作品,但可以將一件事做得很好很好、研究得很細很細?
但我又想起一個畫面,你看,國外的功課,每一個都是要「完成作品」!西方這麼多職業,大多都不是創作,但他們在孩提時代都是拚命做這些projects起家的,可見這種「完成作品」的確是可以訓練某種西方人特有的獨立思考,這樣來看,我又開始覺得我是對的了。
心臟相關記錄──發作:(無);服藥:12:00am took coxine 5mg
作者聲明:日記作者(我)透過日記無差別記下最真實的每日,若有冒犯,懇請您,也謝謝您,願包容我。
(歡迎點擊這裡追蹤本站,收到明天的續集)
(Mr. 6自1992年開始每天日記,前面28年多的日記刻意隱藏,前所未有的人生公開開源實驗,若你有興趣獲得一份,請來信send.to.mr6@gmail.com借閱一份《完整版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