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本來就是比較辛苦了,每個週末的出門踏青活動,已成為剛到三個多月的我們四人的「固定節目」,而另一齣固定上演的節目就是不得已的「情緒秀」,這個「節目」有的時候大,有的時候小,但整個週末一定得有一段時間情緒攀高,突然間好,又突然攀高。攀高的原因每一次都蠻明確卻渺小,經常是孩子又忘了做什麼,可能衣服亂丟地上、沒來學英文、餐桌沒擦、杯子沒收,而攀高的方式則是當孩子過來想撒嬌,打招呼,馬上就知道「不對了」,一句話熱熱的被丟彈「你走開」,或,不理睬。
孩子以前可能會嚇一跳,現在好像也習慣了,默默的走了,回到自己房間做自己的事,令我注意到的是一陣子的沉默,在房間自己的世界,燈開了但光線仍不夠,看小說看得小臉都埋在書裡面了。不過,情緒攀高,並不是一直那樣,可能只是一天下來某一小段時間,或許只有30分鐘,我記錄下來也是因為即便文字沒有記下來,孩子的「心」裡一定也「刻」下去了。而我擔心的是,就算沒有後遺症,至少他們以後也跟著習慣了什麼事情都得用負面的來吼。
我開始非常討厭從我故鄉人聽來的那些負面表述形式,請對方做什麼事都是用負面問句表達(你難道不知道應該怎麼?你眼睛沒有看到某某某什麼?)負面的表述很傷人在於,它比平常透露出更濃烈的鄙視感,是在提升自己的優越位子(傳統老師常常這樣對學生發言),且意思往往含有「你已經沒救了,因為已不是發生第一次」之意,最可怕的是,這種負面問句,裡頭並沒有任何明確的指示,所以孩子聽了再聽,只是挫了再挫,除了被貶低,什麼學習都沒有。這就是為什麼昨天你給我看Shawshank Redemption電影,看完後我整個晚上都是陰暗的,雖然那些監獄裡的官員與囚犯都只是演的,但真的很不喜歡那樣的「不對等」呀。
昨晚睡前,我到女兒房門口,試著和女兒談談話,但是,一邊講,我一邊自己也生氣了,於是我就和妹妹說,爸比我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大人一看到妳這樣子就會特別生氣呢?爸比也在想,到底是為什麼?我和女兒說,好吧,我會思考一下,明天我再調整一下。看完電影我一邊想,想了整個晚上,到早上昏昏沉沉的時候我仍一直在想,突然想通了────我家兒子才華洋溢,學東西又聰明又快,通常令人安心,但,在我心底深處卻又因為對兒子的穩定度無法百分百確認,害怕「兩者皆墨」,轉而企盼妹妹的穩定度,希望確保她至少一定到某水準,偏偏妹妹又是非常被動的,講什麼,她只應著,所以,大人對她的那種生氣是來自害怕「兩者皆墨」的挫折感,是嗎?
今天早上倒來了好消息,漫畫老師終於回覆了,看來這星期三可以開始給妹妹上漫畫課,且是標準英語的老外。我立刻到漫畫老師所設立的Shopify線上商店付錢了。
每次我們的家就即將被情緒的黑水淹沒,我便無助的想到:每一個愛,好像一定得「附贈」一些情緒,成年人只要有關係,就一定要「順便拿」這些「副產品」,而孩子更慘,一旦在這個混亂的年代出生,一父,一母,通常至少一個「附贈」這些黑水,父母開始對孩子說「其實我都是因為愛你所以才OOOOO(講到自己的負面作為)」,那些情緒是大人自己的,而且永遠不願意承認錯誤,永遠不會跟孩子道歉。
所以,問題就變成了:為什麼身為孩子的爸爸的我,已是家裡經濟的主宰,有能力自己一人(在經濟上)擔當一切,為什麼一定要讓自己「依賴任何人的存在」,這是所有爸爸或所有進入婚姻的成年人無論男女的共同課題,我們原本打算換來的是愛嗎?或只是一種生活上的依賴?依賴讓我們的人生陷入了不穩定(以我來說,是「重新」陷入了不穩定),卻因為依賴,無法失去它,只能順著它,任它發作,我只能忍。某個小東西,是我主要不敢放掉的,可是,到底那小東西是什麼,真的只是我巨大的傾聽談吐聊天的需求?還是什麼,必須拿孩子這段時間的關鍵時期來犧牲來換,這是我自己應該問自己的。
今天雖然是星期天,但大部分時間都趕著晚上要做第一次的上線。今天的日期是6月5日,在台灣第一次上線,準時八點直播,是在6月6日。這日期有特殊的意義,2006年,即在此日,Mr. 6開始開播,過了16年以後,又是此日,又開張了。現在做這個不像以前,不過我拍影片這件事情也不是最近開始的,從2013年就每天一支家庭影片,沒有停過。
後來和你二度來到這區新商店集,在1號路這邊,Safeway旁邊是一家日本料理店,很有效率的只做外賣、做好的熱食,我們透過App網站來定,訂到了好吃的烏龍麵、丼便當、炸蝦飯等等,全部都很好吃,點了咖啡,我坐在我們的大車子的第二排,舒服大座位,繼續寫完文章。
趕回家,開始直播,今天直播最後我才突然發現漏了一件事:從YouTube不能直接用檔案直播,趕快打開了OBS設定,在預計直播的台北時間早上8點的5分鐘前設定完成,開始直播,唯一小差錯就是原來我的帳號太新,沒辦法「嵌」至平台上面,很可惜,不過我也因此學會原來YouTube有一個叫「首播」之功能,等於直播,更方便,明天可以試試看,很適合像我這種用檔案直播(而不是人直接真的LIVE直播)。
晚上,我將我國語日報文章再一次給妹妹看,她仔細讀完了,在我身邊的沙發,她慢慢的聊起、分析起她是否有第三種動力。她說,她目前最希望的是趕快考到日文N1,她夢想有一個大書櫃裡面全都是日文的書。我問她是因為質感嗎?我說,這樣很好,爸比小時候也希望當教授,有一本厚厚的筆記,五十年都用同一本,寫得密密麻麻;但我們需要一個「可以用在任何科目的動力」,就像哥哥的動力是贏別人,任何科目都可以用,那妹妹妳的動力我們再想一想。妹妹另外說,她現在也希望能趕快將英文全部聽懂,才趕得及八年級沒有Chloe幫忙翻譯的日子,我大喜,至少有一個開始處,我來趕快安排一下怎麼幫助妹妹努力將英文完全聽懂。
心臟相關記錄──發作:(無);服藥:11:30pm took coxine 5mg
作者聲明:日記作者(我)透過日記無差別記下最真實的每日,若有冒犯,懇請您,也謝謝您,願包容我。
(歡迎點擊這裡追蹤本站,收到明天的續集)
(Mr. 6自1992年開始每天日記,前面28年多的日記刻意隱藏,前所未有的人生公開開源實驗,若你有興趣獲得一份,請來信send.to.mr6@gmail.com借閱一份《完整版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