捲軸慢慢打開,今天有什麼事等著呢,就是課程。早上我們睡到很晚,爸媽幫我們顧著孩子,妹妹今天會很忙,早上去補習,下午要去同學家第二次,我擔心的是哥哥一整天在家會不會什麼事都沒做(後來他看了「The Crown」影集一整個天,和他爺爺奶奶一起)。
而我們就一人扛一箱物品,我希望先來吃個什麼非西式的早午餐,今早好嘴饞,你找到這間評價超高的「晉江街一號」,這就是它的門牌號碼,是羅斯福路大馬路巷子進去一間木造的小房子,進來看到了桌子、椅子、櫃台………全都是木頭造的,什麼都比一般size小了50%,好可愛,好像走進一間袖珍迷你屋。雖然小小的,天花板可不低,比人還高的地方釘了兩條長長的層板,被主人拿來擺東擺西的,和客人比較相關的是一些醃製的瓶瓶罐罐、最近批來的東方美人茶包,另外一些雜物,包括一幅老老的畫作、一口古老的擺鐘,那鐘已經永遠停在了一個錯誤的時間,所以旁邊再擺了一個也蠻老但是用電池發電的壁鐘,指著現在的時間:12點多。這屋子雖老,來吃的人全都是年輕人,不在乎的拔下口罩、嘻嘻呵呵的,有的比較早就當媽媽的,很驕傲的分享她剛從月子中心出來,讓其他二十幾歲的同伴睜大了眼睛。有一兩人在咳嗽。她們瞄向我們的木桌,我們木桌上面擺了五個盤子,都是快吃完的菜,因為這菜真的不錯,但這家店Google四多顆星好評價應該自於一開始每人送的一碗菜頭湯,還有吃完後一人一碗仙草甜湯,兩個都特別的對味。
昨晚你放了Camino Skies(聖雅各的天空)電影給我看,我一邊看電影一邊查這條「朝聖之路」,原來中文的內容很多,有台灣網友說他們看了三次,最後一次流下眼淚,然後就「上路」了。這條路上走著的大多都是傷心的人,電影似乎是澳紐人拍的,找來澳紐七位徒步者,都是五十歲以上,有的是死了女兒,有的是死了老公和兒子,那位七十歲老婦人看來不知為何而來,但到了那個中心高點要留下什麼時,她留下了她和離婚許久的前夫的婚戒,說明了她為何而來。這條路真是特別,從終點城市Santiago幅射出去,有無數條步道經過西班牙全國,而這個古老國家可能就因為這條朝聖之路,時時的每天每夜有多少人在裡面徒步。電影拍得很清楚了,那鄉間風景,竟怎能這麼漂亮,即便是廢墟,也已經被鮮綠色的綠苔爬滿,在天高地大的全面的開放鄉村景色之中,美得多麼纖細,又多麼的放肆,又再次在我心中留下什麼了。
離開小木屋,我們來處理何老師第二堂課,這次換到金融研訓院,門口已經漂漂亮亮的,我們就放心了;身為主辦單位,上次那個場地被爆場,餘悸仍在心中。一棟大樓能放在一樓店面的最棒的形象設計,除了咖啡廳,比咖啡廳更棒的大概就是「書店」了,這就是我們看到的──金融研訓院的一樓竟然是一間典雅的書店兼咖啡廳。然後上了五樓,哇,好專業的場地,微微的階梯式,就讓舞台很寬大、螢幕也很寬敞,廁所裡頭居然有落地大窗,坐在馬桶上還可以看外面,看出去的是台灣這裡標準的老公寓的樓頂,很療癒。
不太喜歡上課的我,今天也真的認真的聽了一堂真正的課,我尤其注意到「Triple-P」是怎麼幫這些父母上課的,基本上,將每一件教養的教學,都切成了一步一步,不會一步登天,而每一步都好像讓人學到一點點,然後,每一段都會有影片補述,讓講師相對輕鬆,可以在播放影片時稍作休息,放完後再補充說明。而錄影的主角們就是像我們一樣的一般父母,長得不差,各有特色,侃侃而談,於是我們就專心的聽下去、看下去了。然後,每一段,現場都要找兩、三位父母站起來分享,逼大家保持專注、不敢神遊四海,也因為專注,而開始學習到更多重點;有些案例更是何老師自己分享的,蠻貼切,比方說一個高中少年突然想上健身房的教練課程,一次買好幾萬的是否父母應該答應?我發現除了我有興趣,連你也有興趣,比我還專心,聽到一半就戳我一下說我等一下可以站起來分享啊,我都有做到耶!其實我們今天一起做得很好。幫大家開了一個LINE群組,這動作是大家最愛的,你很快的為它取了一個名字「為下一代努力」,我接棒瞬間做了一個QR-Code出來並投影到大螢幕上,大家都稱讚我們真有效率。
你親自來參與課程,對此課評價很高。你認為這課程太豐富,甚至要上更長的時間,不只三小時;由於你看好這課,也就認為一定有更好的推廣方式,不是像這樣子的上課。中間我們加了LINE群組,我立刻也有一感───才第二堂課,同學便已經開始熱絡(主要是因為在大眾面前分享了自己的經驗),那,到了第五堂課,我預計,大家可能會依依不捨了,也就是說當課程設計是好幾天、跨好幾週完成,很容易聚集成長期的朋友關係,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我還在思考。我還在思考。
教育電子報方面,今晚把握時間處理完第一篇文,國際學校任教的朋友的訪談篇,讓我可以開始「流動」。不容易,第一篇文,果然沒有什麼回應,它會是一場長期的抗戰不過───至少我完成了第一篇文了,完成它以後也跟著完成第一張學習單,沒成功,也要「累積」。這篇是以我見長的主觀的論說文開始,論述「孩子絕不會因為英文差,就無法在國際當台灣之光」,也是這一整個系列的核心價值,「一直以來,想要國際化的,語言永遠擺在第一位,英語好的就比較容易考試出國,比較容易得到國際公司的面試,得到除了本地升學與就業之外的第二個更大的機會────而英語不好的呢?無法國際化,無法出國比賽,無法在全球發光發熱。這已經是嚴重落後的概念:英文強的,率先出國比賽,英文差的,穩輸,還是乖乖的在家附近乖乖的做事就好。」我寫道:「你知道嗎?歐美人士,早就沒有這樣的概念了,這是我們亞洲人自己的誤解。歐美人士所欣賞的亞洲人,早就已經不一定非得英語好不可,那,他們欣賞什麼?他們欣賞的是(並給機會給)某個科目特強的,有專長,有能力,有勇氣。在孩子面前,我們或許應該停止用英語考試來決定他是否有機會出國去比賽,而應該轉向某個『科目考試』。」
我發現「教育」與「教養」是完全不同的課程。像何老師Triple-P,這是「教養」課,內容是當青少年孩子出現了什麼狀況,身為父母,應該怎麼將他們教回成為一個「好的孩子」(所謂「好」的定義當然不是那種好)。當孩子提出不成熟不合理的要求,或孩子動都不動、對家事漠不關心,怎樣讓孩子開始成為一個真正的人,父母怎麼與孩子溝通,在心理上相通,而這部分,在我成長的年代,父母親(我的父母)注重的是他們自己出國、全球,也用這樣的方法來策動孩子們(我),在那個時代,大家認為已經很先進的是「孩子可以自由選系」、「自己活出自己的未來」,但「溝通」這件事情並不是很被認識的。
現在,新生代父母(包括我)透過開始注重「教養」而開始講「溝通」,雖然市場變大了,但,有一些「教育」也跟著被犧牲。這部份我還沒有非常了解,首先,我要先想辦法讓找到好辦法來推廣「教育」,而不是「教養」───這是我今天的小小結論。而我老是覺得,現代的年輕父母,注重教養是因為自己的自私,而不注重教育則是對上一代的反噬,說白一點,我有一感,那些教養之爆紅以及心理師書籍之大賣,反映了這世代的年輕父母並沒有被上一代教好教對,而現在正在發洩找出口的同時,也正在埋下下一代反噬的因子。
(歡迎點擊這裡追蹤本站,收到明天的續集)
(Mr. 6自1992年開始每天日記,前面28年多的日記刻意隱藏,前所未有的人生公開開源實驗,若你有興趣獲得一份,請來信send.to.mr6@gmail.com借閱一份《完整版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