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閱讀著歷史悠久且應是屬於小朋友的國語日報,也處處嗅到這時代某種特殊氣息,從小朋友的作品,可看出這時代正在「重組」什麼。看到一篇文章寫「爸爸的廚藝」,小朋友天真的寫道,他爸爸不常煮菜,有時候媽媽生氣離家出走,爸爸才弄東西給他們吃;他爸爸只有「心情好」才會煮,並提到他爸爸大部份的時候都心情不好,心情不好就買夜市東西給小朋友吃。最重要的來了,小朋友說,他爸爸煮菜會燒焦,但他喜歡吃那個燒焦的味道,因為──表示那天他爸爸心情很好(所以才煮了燒焦的菜)。天啊,這篇文章看完後不但沒感覺到「父愛」,還嗅到隱約的「焦味」,這篇極短篇竟讓我這個成年人讀完後心有點悶悶、幽幽的。

早上幫孩子準備早餐,妹妹早一點起來,完成昨晚早睡未完的作業,很認真、一語不發地寫,我也因此有機會讀國語日報。其實國語日報非常適合忙碌的成年人閱讀,它沒有八卦也沒有粗俗,只有最重要、對我們實際最有影響的台灣及全球大事,且可以讀到下一代的思維脈絡,讀起來又沒壓力、每次都學到一些。

看到國語日報長久在做的雋永之事,更想把「Globally」這個教育電子報做好。2021年每個國家到處都在在地化,就像一場歷時幾年的「大革命」可能就為一整個世代的人落後、無法競爭,因為,對一個孩子來說,即便只是「一年」的「鎖國」,都可以讓他們從此失去對國外的興趣;之前隨便在路上可遇見的外國人、加入國際公司賺全球大錢的價值觀也不復存在。全球化不一定是最正確的答案,但是其中一個必要的聲音,提供孩子多一個開眼界的選項;當年在加拿大一直讀到Globalization和Culture Shock,現在反向而行,等到下一次再來流行全球化可能要等好幾十年或幾百年,是否我又再次的生不逢時的「Too Early」的做這個全球化的教育了?不過,已看到這個點子的優勢───目前所有特許教育學校、國際學校都有「地域限制」,孩子再怎麼通學也不可能離家太遠,我將特殊學校教育給網路化,讓它破除地域限制,的確是一個好點子。

妹妹昨天第一次提到,班上有女同學喜歡男同學,好可愛,女同學想透過我們家妹妹當「傳聲筒」,請那位男同學看她傳去的LINE,妹妹說,這個女同學總是喜歡「長得好看的男同學」,但妹妹說,那個男同學「沒內涵」,我大笑,沒錯,內涵比外表重要,而年紀比較大的我們家哥哥,目前比較少提到這種事──男生都這樣。

昨天心情差,檢討一下,比較知道該怎麼治自己,開玩笑的跟孩子說,以後每天限額叫「爸比」十次。昨天哥哥妹妹輪流動不動就叫「爸比!」、「爸比!」,使喚做這個做那個。才在幫妹妹做這件事,哥哥馬上就叫;跑去顧哥哥,妹妹這邊又生氣,這已經不只是孩子一回家我就完全無法做任何事,而是即便什麼事都不做我還是覺得快要被他們的叫喊給弄瘋了;身體都來不及做,神經已跟著耗弱,加上昨天突然要幫哥哥送補課要聽錄影帶的耳機又撲空,我會不能釋懷自己做這些到底在幹嘛?也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亦無力去改變,唯一能夠改變的途徑,大概就是讓他們自己心中開始同理爸爸的心情───可以確定感受到孩子們是很愛我的,不是因為幫他們做事而愛我,而是他們真的是有愛的,只是,他們不知道我這樣很辛苦。你比較聰明,晚上你就開始學他們叫我的樣子來叫他們,「哥哥!」、「妹妹!」他們應了,你馬上再叫一次,又叫一次,孩子們聽懂了,笑歪了,或許,開始可以感受我的感受了。

今早訪談了移民公司的朋友所介紹的、剛剛移民至加拿大的一位媽媽,她帶兩個和我家年紀一樣的孩子。美東時間和台北時間相反,今天的訪談非常有收穫,馬上感到自己成長了,因為受訪者對孩子教育非常有研究,非常不簡單,我做不到她為孩子所做的──從孩子小小班嘗試蒙特梭利開始,觀察孩子狀況,一有不對之處即思惟,也試過華德福,轉出來到教育基金會及公立學校;去年開始辦移民,一個月前剛落地,最重要的是,孩子在學校念書,媽媽本人為了更了解教育,竟也去考師資訓,她一直在想到底現在的教育出了哪些問題?

真的大開眼界,她說的很好,以上所有的學校,標榜某種「自由」,但,卻不知不覺給了更多「限制」,或有了一些新的「比較」,一般人看不到。原來在國外原本很不錯的立意,到了亞洲就是會變成「僵化」,可能是因為在地化的過程中「不得不」的結果,但結果就是,孩子可能並沒有學到外國孩子該有的那個樣子,而教成另一種樣子。她很想知道到底外國孩子是怎麼樣被教育的?她很想到國外「教育現場」去體驗一下,但很難───對孩子來說,像我,出國去念,就進入了「現場」,但對一個家長,要坐在孩子的教室裡是多麼的不可能,但她超有興趣的。

這位媽媽另提到,有些教育家會主張該廢除「躲避球」,因為它是讓學生「霸凌」的遊戲,上網查了一下,真的,網路上有些挺有趣的新聞,有的說「躲避球就是砸人的遊戲」。小時候也很怕躲避球,有一位校長支持,認為躲避球很好,大概是因為他以前是那些很會砸人的球速很快的,或很會接球享受「克爽」的快感的臭男生呵。訪談完,這位媽媽開心的說,難得有人聽懂她的教育理念,我其實比她更開心,我找到了一位這麼有理念的家長,令我還想聽更多,想一系列的跟訪追蹤。「這回答了一個在我心中長久的問題───當年父母帶我出國,在國外的學習比台灣輕鬆這麼多,知識含量、專業含量都低,為何我覺得它給了我十八般武藝所需的所有的『底氣』?」我寫道。

另,這位媽媽所談的完全是當年我父母帶我出國那時候的感覺,我多想分享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但我發現,就和上次我們在溫哥華住Homestay那位,我們跟她分享如何上UBC再轉史丹佛,她可能不會想聽,因為「現在和以前不一樣」了。我當時也常聽那些老移民喋喋不休,心想:「三十年前的事現在應該不能用了!」但凡走過者會始終認為,三十年來都是一樣的。

從這位媽媽我想到「成功的人生」這件事。一個人生了孩子、擁有一個家庭,並不一定代表他的人生比其它人更成功,但,如果一個人有了家、有了孩子也願意花全心全力的去將孩子的所有事當成自己最重要的要務,全心全意的把自己的人生「鎖」進孩子成長的軌道上,那這個人就已經證明了其人生是比其他所有人都還要成功的!我看到其他一些人,滿臉橫肉的只會抱怨、自私得不得了又全部賴到別人身上,好像她可以批判其他人,到最後卻不知道自己陣營只有一個人,孤芳自賞,這樣的人生只是在佔用這地球的資源,完全沒有為其他人類或生物帶來福祉,生了而死,不如不要生。

有了這場訪談,教育電子報抓到脈絡;這些資訊,一般台灣孩子與家長根本無從接觸,即便是長期在特殊教育裡頭的,也沒辦法掌握隨時所有的教育動態。我寫道:「學校通常都有地域上的限制,我希望能藉網路將這些理念片片段段的帶給所有台灣的小朋友。」我立願有一天要像在《今週刊》封面所看到的「螞蟻金服」,說它「掌握10億人消費紀錄,擁有5億貸款戶,創下史上最大募資案,超級獨角獸。」掌教育市場,透過網路全吃,數字或許不會亞於金服,但這些只能放在下一步,現在的第一步是先找到tempo韻律,做出一個生生不息的小服務,亦給我家孩子一個榜樣。

現在是一月了,目標設定在三月底、四月底,三月底有五十位訂戶,四月底再增五十位。不做無用的「每日更新」,以「月」為單位,至三月底前完成20篇大作,四月底前再增加10篇,也就是三月底前的作品每份應該獲客2.5位,而到四月底前應該進步到每份可以獲客5位。

歡迎點擊這裡追蹤本站,收到明天的續集

(Mr. 6自1992年開始每天日記,前面28年多的日記刻意隱藏,前所未有的人生公開開源實驗,若你有興趣獲得一份,請來信send.to.mr6@gmail.com借閱一份《完整版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