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天會降到十度以下,今年心臟和去年不一樣,我小心翼翼準備「它」。
工業時代想跟別人不一樣,必須煞費苦心,貴婦百貨那些沒聽過的品牌,是誰在買?愈奇怪的品牌,為何還是有人買,就是因為大家想在工業時代買給自己一件獨一無二。到最後,人以為自己已經買到了獨一無二,不自知仍與世上其他幾百萬或幾千萬的人一樣;那些人並不在遠端,就在自己身邊。當我剎那回到台灣、踏上泥土地的那個清晨,第一眼看見滿街的人無論是高級工程師還是辛苦外送員,外觀基本上都一樣;在歐美人眼中,無論我是謝家華還是路邊的張李某某,我們長得也都一樣。
巧遇同層樓對面的鄰居,對方特別有話要說,才知道,她們要搬走了。昨天就這樣遇到兩次,我把握機會問個清楚──原來,她們為了孩子學區,家族三個家庭湊在一起住,一個離婚單親,一個單身還沒結婚,一對省錢小夫妻,一起分租每月近八萬元台幣的單位,相較下,她們的房東,也就是她們繳交八萬元的對象,年紀輕輕二、三十,月入近八萬元。住客這麼多人、總共三個小家庭的成年人拚了命湊到的八萬元,房東坐在那邊輕輕鬆鬆一次就月領八萬,於是現在就有了一個流行字叫「居住正義」,但房東擁有此戶且租這個價錢是合法且符合經濟系統的,如果看不順眼那也只能自己喊喊自己心裡發洩,我也繼續「我努力,我也可以」。
今天兒子一天請病假在家,你開玩笑,昨天鼻涕這麼多的,今天鼻涕全部不見了,難道兒子擁有可以自我控制鼻涕的異常能力。其實是他乖乖地吃三次藥了,乖乖開始寫功課,偶爾坐在桌上、專注的看著桌上的小植物,不錯的是,在洗手間的時候向我借書看,我給他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剛好我跳來跳去看、正看到元朝蒙古時期,他從那邊開始看,翻了大概有六至七頁,在第七頁的地方還折了一小折,大概表示他打算繼續讀下去?若是,就太好了。
弟弟送我的生日禮物、有心電圖功能的Apple Watch我戴起來了,先更新了手錶作業系統,再更新了iPhone作業系統,終於可以使用台灣這邊剛剛開放的心電圖及心律不整相關的功能,但設定一下後,卻非常非常的「失望」──它居然叫我手指去按著錶冠30秒(會有一個倒數計時鐘幫我算準30秒),時間到了,就告訴我我的心率正常,或是不正常。這種檢查我幹嘛需要錶來做?我以為它平時就應該默默的收集資料,在我心室顫動時趕快發出警報,我悲想,這些健康功能或許只是一種行銷噱頭,搞老半天,花了這麼多錢,最後得到這麼微小的功能,可見,人為了健康、長壽,花錢都好願意衝動購物哪!我們被誆了,在意嗎?也因為現在21世紀的人生有更多更須在意之事,大家都太忙,所以,實在沒時間再去跟一隻已經花了錢的錶去斤斤計較,就這樣忘記了此事。但,手錶還是已經開始習慣綁在手上,等著下一次它對我又推廣什麼APP。
這支錶目前為止對我唯一好處就是它「叮」的聲音很好聽,提醒我有訊息過來,當場按那個小小的錶面,馬上把錶靠近嘴巴回答,還蠻帥氣、蠻高科技樣。其實,手機的機子,就在我的口袋裡或在旁邊桌上,隨手可得,用手錶有點多此一舉,然後,扶著手錶來操作,在以前應該是非常「便利」的意思,然而換作現在這個已習慣用手機的時代,其實,拿著手機,手機的表面比手錶更大,面向自己,左手托著手機,慣用手(右手)在手機上面滑動,是更順暢的,遠比手錶卡在左手腕然後用右手去滑錶面還要順暢多───難怪Apple Watch(可能)賣不好。
兒子在家,我的工作效率反而變高了,早上對Globally網站再做了一些更新翻修,網站下方我放了三塊介紹,為什麼一個網站需要三塊介紹?第一個介紹是說Globally服務到底是幹嘛,是要幫忙孩子們出國的。第二個介紹則在講「公司」是幹嘛的,因為或許未來潛在投資人可能會好奇,所以介紹一下;最右邊則是我自己是幹嘛的,稱它為「團隊」,這好像是我開網站的習性,開任何網站在底部一定要掛個「Mr. 6」,好似古代文人的落款署名。
然後,今天下午頭也不回的全力拚這一本講「單身力量」的書,最難的一段就是,單身有力量,卻不能鼓勵大家趕快單身,而是「敢於」單身。我了解這樣子會讓這本書比較不會這麼絕對,畢竟我們勸和不勸離,要勸離也別這麼張膽,一本書踩死煞車踩底油門要大家離婚,聽起來並不符合所有人最需要的,無法服務到所有人。可是我自己以作者癖好來看,若沒有講得絕對一點,我這個行銷腦就突然間不知道該怎麼運作,不過,我仍善巧地做了很多迂迴了。
比特幣已漲到2.7萬元,想到上週和弟弟聊起這件事,比特幣仍只有2.2萬元,如果那時候買,現在又多了5000美元。幾個月前最低點是在3000美元啊!就在這個人性掙扎的時候,我突然間懂了一件事!為什麼不要買這種東西?為什麼寧可窮死也要眼睜睜看別人買了發財?因為,一旦買了,跌了我也不會賣,漲了我又懊惱沒有買───在這些無限量的磨磨蹭蹭的此間,發生了什麼事呢?就是,我對原本應該主力去「攻」的「本業」,就變得「食不知味」了。原本真的要讓我發大財,應是我的本業,而比特幣這種周邊的投資只稱得上是副業,可是副業卻會「反客為主」的霸佔我的大腦和我的情緒,讓我對於我的本業,不再熱情,也無法專心。得要到下一階段,真的對投資都放棄了或者真的已卡住套牢,我才會說;「好吧!就拉長線在那邊,放長期。」才會又回來本業看。
做這些投資的人都是非常聰明之人,發出這些訊息的人也都是非常聰明之人,但這麼這麼聰明之人怎麼會沒想到,這麼聰明的大腦現在只用10%在自己原本熱情的事業上,然後花了50%以上在那個副業(投資),它早就反客為主,然後,剩下40%則拿來宣導、向朋友訴說推銷那個副業有多麼聰明。聰明的人是不是都有這種特質?會把自己以為的事情放大再放大,放大到連自己眼睛都看不到全相,還自動巧妙的遮掩邏輯接不起來的地方,所有的賠錢都是為了等待賺錢,或要怪自己撐不久而導致沒有賺錢──最後一定百分百都會賺錢!也因為真的太聰明太聰明,所以還真的可以說服其他人去相信,連太聰明太聰明的自己都相信了。
講這些並不表示我不相信比特幣有一天會到十萬元,只是現在找不到理由進場,可能我就是「不是」太聰明太聰明的。承認吧。
從夥伴那邊聽到FashionGuide創辦人謝攸升多年生病後剛在今天或昨天過世,網路湧入一片RIP。看到另一創辦人的憶念文字,最有感觸是他提到在謝攸升臥病時探望他,得到一句忠告:「你一定要記得,身邊的家人才是你應該最珍惜的,不要像我一樣,直到生病時才理解。」似乎都是這樣。我該怎麼做才能做到?
謝也提到一點遺憾:「沒讓大家對我們的期待得到應該有的回饋」,這是什麼意思?我只能猜,應該是,在病期間回想自己人生歷史,原來曾經有這麼多貴人,不只是一直知道的那幾位,也包括所有所有曾經喜歡或仰賴他的認識或不怎認識的人,沒有給他們該有的報答;我相信在金錢報答上應該是對等的,通常不會少給,所以謝攸升所指的「少給」的,應該是其他的部份,或許,忽略了他們嗎?或是太久沒聯絡?
(歡迎點擊這裡追蹤本站,收到明天的續集)
(Mr. 6自1992年開始每天日記,前面28年多的日記刻意隱藏,前所未有的人生公開開源實驗,若你有興趣獲得一份,請來信send.to.mr6@gmail.com借閱一份《完整版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