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上要打「大」或「小」?和朋友們徵詢過親子電子報市場,特別有這種感覺。教出一個全球化的孩子VS.幫助現代關係不穩定的夫妻而想強化與孩子連結的單一家長,哪個市場比較「大」?看起來是前者,但,後者是實實在在的需求,具時代感。另一個問題:教出全球化的小朋友VS.幫助小朋友完成顯赫的學習經歷,讓他能通過繁星入學或甚至申請到國外名校,哪一個市場又比較「大」?顯然又是前者,不過,後者因為是執行出來,比前者讀一讀而已還要更實際,需要的家長就更需要。
所以,市場大不大,或許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可能是:「到底需要的人到底有多需要」。很重要要提醒自己所以再說一次:到底「需要的人到底有多需要」。如果他真的很需要,那麼他就不只心裡想,他會去實踐,無論怎麼樣都會付費去滿足這個需要。這是我要牢牢記得的。
今天更冷,妹妹穿發熱衣再加上一件Uniqlo毛外套,外面再加一件同樣是毛內裡的外套,她說她穿得好腫,我說還是盡量穿去學校以免等一下冷,但妹妹在車上就將最外面那件「金蟬脫殼」掉了。今起連續幾天都是15度,以前我真的沒在看溫度的,現在心臟差,得非常注意溫度,每天拿溫度當話題、當溫度為重要的注意事項之一。
我的頭形實在不很好看,側面有一種說不出的突兀,我嘴巴又歪歪的,整個人不大協調,這些都是真正的我,然而,我在我自己心裡所自我投射那個「我」,卻沒有這樣的形象,也就是說我並不知道我自己是長得這個樣子。奇怪的是,我早就從(有時的)錄影看到我長的就是這個樣子,但我老是忘記。這可能是為什麼,在我心裡的底處其實很不喜歡把自己的形象展露出去,讓別人看到我、記得我這個人。我反而比較喜歡以一個筆名躲幕後,大家知道「Mr. 6」卻不見其人,只認得他一顆眼睛卻不知他長什麼樣,這是我覺得最理想的。以後請謹記此事。不斷有朋友建議我開頻道、在鏡頭前面加入這影音的趨勢洪流,我稍微有點FU想跟著做了,卻會及時的看到我額頭上方的頭髮似又更少了,這已不是守不守髮際線的問題,而是即便漸漸往上退的髮際線不再往上退,翻過去那「前線」的後方其實已開始「坑坑巴巴」,留守的將士們(頭髮)皆已棄守該頭皮,這樣子是要怎麼開頻道啊?難道沒有繼續寫文字還能得到該有的月收入訂閱收益嗎?
我們在淨空的餐桌上,你弄了好吃的蛋餅與有機地瓜,然後我們點外送的滷味,你提醒我該寫小紙條給先前行銷電子報的訂閱戶了。你一邊跟我講網路最新一些故事,我一邊聽一邊貪心的筆桿搖著搖著的寫,「寫」硬筆字對我來說是吃力的,惟我仍堅持每張卡片寫「完全不一樣」的內容!一開始幾張,我都是寫類似「謝謝」,有多麼感謝這些訂戶「一路陪著我」,但寫到後來,當領導人的專業習慣又跑出來,竟開始對訂戶們指教「行銷還是要多看看案例」。有一張寫得最超過的甚至跟對方說「期待你繼續自己研究案例讓自己變更強」,不對,不對,這調怪怪的,這禮物是要送給他們、謝謝他們支持、致歉我嘎然終止行銷電子報而轉做其他電子報才對呀。總之,後來寫完了好多好多張,交給你,你已幫我買好了某慈善團體的禮盒,加上這張手寫小卡即可寄出。
下午請你買咖啡,我們一人一杯,不是真的缺咖啡因,我們缺的是「快樂」,咖啡可以帶來快樂,可以快樂的時候就多快樂一點點吧。為了讓快樂更久,我照研究說的,一小口一小口的啜,喝三分之一杯就休息。於是整個下午都很「嗨」。
國語日報專欄也寫出了韻律,今天根據南澳大學一篇研究起了一個「靜做」主題:「所謂『靜做』,是靜靜做什麼?學者表示,長時間坐著看書、對著窗外發呆、在白紙上畫畫……都算『靜做』,而不算『靜做』的則包括打球、打電動、看電視、與寵物玩……。」我寫道。此研究論文原本強調「做家事」並不是靜做,做家事的孩子的學業表現比沒做家事的差,但礙於「政治正確」我就先將它拿掉了。
「我早就常勸我家孩子放下聲光刺激,給自己一段時間,無聊、發呆、靜靜的躺。去年開始我更動手幫助孩子『減去雜訊』,比方說,有線電視不裝了,無線網路也經常不開,帶孩子吃餐館,我故意選電視正下方的座位,孩子看不到電視,還看到其他客人如何夾了一塊肉又將筷子停在半空中,嘴巴微張又眼球微凸的盯著我們頭頂上方(電視)的滑稽模樣。」我寫道,並形容昨天我才親眼看到的(兒子)畫面:「昨天,兒子在桌上擺了一口小小的透明塑膠瓶,再從陽台摘了一片薄荷葉,輕輕的放在水上,瞇著眼睛看著它,看了好久好久;當我在後面欣賞著孩子,突然發現,咦,他竟早已把書桌整理得一塵不染,作業整整齊齊的擺在手邊……看來『靜做』的威力還真大呢。」
「……孩子的心緒本來就容易躁動,但相較於大人,孩子其實也可以是非常安靜的,就看我們給他什麼樣的環境,讓他們在進步的二十一世紀可以學會如何濾篩掉雜訊,精益不再求精,而是求『靜』。」寫完,交稿。
今天稍微對於我的狀況再一次全盤思考,從更高視角來看我現在狀況可發現,其實我實際上已將所有的資源,包括我的名聲,都投入至這個「21世紀家庭問題」上面,其實它已經不是我的興趣或我的副業,它已完全是我的本業且我相當願意讓它繼續當作我血肉的一部分,可是因為它本身無法獲利,造成我必須要另外再去兼一份工來為自己賺生活費。這實在很奇怪,然而,我卻沒有其他選項───因為「21世紀家庭問題」不像是一個基金會做的事,也不像公司會做的事,它應是我「個人」但現在並沒有任何一個組織型態可以讓資金去支持一個有熱情有想法的人,讓他(我)繼續用網路力量來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或許這個才是真正目前的缺口,當然,我不可能為了生一顆蛋而去建立一整個農場,說真的我現在也無力去創立這麼大宏圖的事業了。那麼我還是乖乖地思考,要怎麼樣的來產生一個小而美的獲利模式來讓自己的志業可以撐下去。然後,更要命的是我現在已養成了「接案」的「習氣」。所謂接案習氣就是,我不會期待在未來某天越做越好而最後獲利是十倍、一百倍的滾進來,我只期待我做一份,就會賺一份,做兩份就賺兩份,未來有可能賺一百份也是因為我做了一百份。這樣就夠。這就是接案的習氣。我希望「確保」成功,遠比「賭」一個可能會像雪球般滾起來的夢!問題是,大部分的新創,都是仰賴後面的雪球效應,前面都是免費、都是在「養」著一個潛力族群、都是在累積免費會員、都是在嘗試Minimal Viable Product───除了接案公司以外。而且我處在的這個產業(21世紀的家庭問題)是沒有接案公司的位子的。
但,真的沒有嗎?
傍晚,我利用咖啡因帶來的「嗨」,把手指甲都剝光了,仍想不出破口,一度想請教我史丹佛自學的同學,也拿起電話問會計師了,然後再打算問問城男舊事的好朋友們,但他們都來不及,都要約時間才能談下一步;我腦袋轉,一直在轉,到底我的價值在哪裡。我回去看mr6.com我寫給全球化孩子的文章,哇塞這些文章寫的真好,但是價值在哪裡?價值在哪裡?
(歡迎點擊這裡追蹤本站,收到明天的續集)
(Mr. 6自1992年開始每天日記,前面28年多的日記刻意隱藏,前所未有的人生公開開源實驗,若你有興趣獲得一份,請來信send.to.mr6@gmail.com借閱一份《完整版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