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6年,他找到一份資料,是要拿來寫論文的;這份資料是一本日記,日記上說,這天是作者公開寫日記的一週年,又是他寫日記的第29年;資料相當完整──

連續三、四天,早上的早餐,固體食物、液體食物,在孩子右手邊鋪了一張敞開的《國語日報》,刻意開至第二版,這樣可以確保孩子們被兩個版面(二版與三版)給吸引住,而這兩個版面的文章通常都挺有趣的,比方說今天提到日本咖哩進攻印度市場、南韓人吃的泡菜竟有90%產自中國……等。

誰掌握下一代的教育,誰有擁有最大的權力;今天無權,明天孩子大了,肯定就有權了。那小學生今天被「餵」的知識是哪一套?都是大人自己相信的「那一套」。但「那一套」真的是「對」的嗎?為了讓孩子們有個清靜的環境,所有和政治相關的我都抽掉,但我拿不掉全部,因為「它」藏在報紙裡的各種角落,就算藏起來,學校同學們也會有人講,還有一個老師告訴他們「上課就是要講政治」。政治正確是一個很優美的字,意思顧及所有人的觀感,別在別人面前說三罵四,但有些大人並不在乎政治正確,他們深信他們認為「正確的」就是絕對真理的正確。

早餐收一收,冷氣呼呼吹,我帶著女兒離開家,在校門口看見我最喜歡的一對父母,我們車子正好停在他們後面。我們孩子和他們孩子吵到翻臉,孩子間不打招呼,送走孩子後,我才特別過去和他們說聲「嗨!」,天哪,這對夫妻手正緊緊牽著,兩人都笑容滿面的像太陽,我心裡很是感動,隨意問他們生意如何,他們正要從原料升級賣餐點,我一句話想鼓勵他們,他們搭上了潮流,可以用Uber Eats做個無店面餐點提供者,他們說,會的,會的,邀請我過去。

早上還沒有Uber Eats機車,只有上班族,每一個人都不走斑馬線,從遠到近,從近到遠,好幾個小小人兒在馬路上左右竄動,這些人都是獨立自主的下決心闖馬路的,但他們真的是獨立自主思考麼?他們的思考來自於哪裡?他們心中在意的原則,原來,都是上一代的教育制訂者決定他們是看什麼長大的,然後就傳了下去。這就是人類傳承的方法,傳承了歷史故事,但要傳承哪一本,由不得這些孩子決定,也由不得這些孩子的父母決定;川普也是在那樣的教育長大的,所以現在問題來了,已經21世紀,人類繁榮將被更高科技與更活絡經濟達成,全球最貧窮的地方也將被打破,但他一人仍活在資本主義跟共產主義的對抗中,活在種族的高低之差中,活在經濟靠踩別人頭上大躍進的時代中;他雖然用的是最新的Twitter,但他的「心」卻是仍是他兒時學的那一套。誰教他的?不是他的父母,而是比他的父母還要更早一輩的、教育制定者。

在2056年的圖書館,這個人跳起來。

「原來如此!」這個人說。

但,他還是來不及了。因為他已不是孩子,他很生氣,所以想找出路。他這個大學生年紀,在2000年會是年輕的主流,在2056年卻變成已經「老」的偏流,他已太遲,因為K-12孩子們自己形成了民主系統,選擇自己要念的課本,自己要跟的理念,還有自己的父母──孩子們不要任何的老人來主導他們的學習,老人包括還活在家裡的(自己父母)和已經在棺材裡的(更上一代的爺爺奶奶等)。2056年的孩子終於懂了,他們選擇唯一可以教他們的教育者,是那些「創造者」,創造iPhone的,創造Switch的,創造Tesla的……因為只有創造者才真的創造了他們後來在用的東西,對他們來說,這些是唯一值得尊敬、值得學習的,而所有的「論述者」則悉數被拔掉,怕那些老的教育制定者再一次的沾染年輕學子……。

他在2056年拿出這日記,為了要看裡頭在2020年所發生的事,他正在看9月10日。

外面有哪家餐廳可以去?以「購物中心」為單位在想,車子可以停哪裡的在想,或許我應該先去那個商場──南港家樂福。這家樂福是2004年7月14日我提兩箱行李凌晨抵達台北後幾小時就和好友Albert來逛的家樂福,為何來這家,不確定,來這家買了什麼,我倒記得──買了短褲和涼鞋,因為當天晚上要跟著朋友的吉普車一起去參加海洋音樂節,沖一沖失戀的苦。

但想到任何購物中心裡面的所有餐廳都不好吃;長期心臟病藥Coxine的副作用,血壓降到110,單憑想像那些餐廳就覺得想吐,只能回家。回到家,心臟病藥的其他副作用又上來,包括手痠、睏,頭痛,我躺到床上,中午12點,試著睡,睡不著,但只要想到一個話題就睡著了:「電子報怎麼收費?」每次想到這個話題就睡著,所以還沒想到答案。

弟弟去了蘭嶼作思考旅行,他的地球正有力的轉動著,而我的地球好像又輕又軟,沒有重量,今天的時光投入在這篇「論文」,大會要求至少6000字,因為是以字數計稿費,我覺得不好意思,決定只寫6000字多一點,希望大會別為我這篇半調子論文太「破費」。通篇論文三次提到本論文因個人資源有限,只能研究到這邊,希望拋磚引玉、未來得到更詳盡的研究等等……不過,這樣的結論也是在淡化我所得到的驚人發現——沒全職工作在家的媽媽對孩子的手機的影響(尤其是單親媽媽)似乎和職場女性及男性都特別的不一樣,相較之下,職場的媽媽跟爸爸們的看法是比較一致的。美國另一篇論文顯示,手機成癮的媽媽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極大,而手機成癮的爸爸對孩子的影響則微。當然,我知道,這篇論文到了未來,什麼地位都沒有,因為「被手機影響」這幾個字的定義,未來根本已經無關緊要了,這就像五十年前研究到底洗衣機和洗衣板哪個比較好一樣。

「不,不是這樣的。」一邊讀著以上日記,這位2056年的這位大學生喃喃的說。

這個人已經找到那篇論文,開始讀了,天啊還真的是超膚淺的論文,不過,它的確是一個「第一」──它重點並不是手機影響,它特色在於它竟然敢點出,「媽媽們對孩子手機影響較負面,而爸爸沒有」,而且將「在家媽媽」特別的圈出來,彷彿一枝紅色的筆,要開戰了。「Me Too」運動在2019年開始,攪動一池春水,翻遍華文的論文,這還是「第一位」這樣說的。

「嗯……。」2056年的這個人瞇上眼,細細的再讀了一次。

妹妹下午再次沒去打鼓,這次我終於和鼓隊老師說,她不會再去了。回到家,你已經煮了美好一桌,剛剛我才吃了四道,現在又開始了,是給女兒的,等一下還要給兒子。兒子女兒每天與你的互動你都可以欣喜的講述成好有趣的小故事,可見你其實是很喜歡小朋友的。這愛心的餐真的很美味,每道菜上面細細灑上精緻的調味料,若不是切得非常細碎的綠蔥和白蒜,就是再加上日式海苔醬粉的各色配料,還有漂亮的太陽蛋流出金黃色的蛋汁,看起來像一幅畫。我和孩子都確定比外面的還好吃。

晚上為了服務電子報的訂戶而做的視訊會議,是第五次,這次我除了找了兩支影片,還試了新方法──先錄音錄好四段。其實錄音只花一點點時間,卻可以在心情穩定下講述,然後當場也心情穩定的播放出來,空出很多餘裕的力氣,當場可以休息一下。今天第一次嘗試,以後不管是上課或演講真的都可以用這種方式。

這時候,2056年的這位大學生,聽見門開了。

走入了一名中年男子,年約50歲,事實上他也應該即將滿50歲沒錯。即將滿50歲的男人,會是什麼感覺呢?

中年男子不是別人,而是這篇日記作者的兒子,就是日記裡面一直說的「哥哥」就是他了。2056年,這位中年男子的爸爸曾算過告訴他,想要看到下一個世紀,只要活96歲就可以做到,而今年本世紀(21世紀)已過了一半多。

大學生還沒開口,中年男子卻驚訝的看著他,那表情充滿詫異不解。那看起來像是一個陌生人闖入了他家,而這的確是他家。

「我是你兒子。」大學生說。

中年男子更訝異了。

倒退了幾步,直至門邊,手緊緊的握著門把,好像隨時要轉身衝出去。

「我……並沒有兒子呀?」中年男子說:「你到底是誰?」

歡迎點擊這裡追蹤本站,收到明天的續集

(Mr. 6自1992年開始每天日記,前面28年多的日記刻意隱藏,前所未有的人生公開開源實驗,若你有興趣獲得一份,請來信send.to.mr6@gmail.com借閱一份《完整版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