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孩子請假游泳課,晚出門,我七點多就起來,怕吵醒大家,獨自在外面寫字,完成文章。我知道,若想讓我自己人生越來越順利,如何處理這些突然空出來可以寫文章的「時間」,讓它高效率的被運用,是很重要的;我現在找案例已找得更快了,今天再用「N點原因」寫作,解決了產能問題,雖然我早早起床,工作了這麼久,兒子依然在公車抵達前二分鐘才踏出家門,那時候我已經工作至少兩個半小時了。
自從先前「廚房理論」後,我又體悟了另一個「做家事理論」,講出來可能惹人不快,但我仍想just for the record的將它記下──每次日記寫到我和你如何忙家事,孩子好像都沒有幫忙,旁人總會忍不住的說:「應該訓練孩子幫忙」,而原因總是理所當然的「應該讓他們知道怎麼負責任」。但我怎麼覺得,當我教孩子負責任的時候,我們父母的心態就是「它是一個責任,不是一個機會」,既然是責任,趕快做趕快結束,最好是以後做少一點、大家分著做。
我不認同。雖然做家事的本質是不好玩的,但我應該做的,是教孩子將做家事變成一種「成就感」,就以「整理桌子」為例,前妻整理桌子總是氣憤的不得了把原本的亂物全部疊到桌子一角,疊得高高的,這叫做「整理好」,只從50分變成70分而已,桌子同樣是沒有空間的,然後一邊整理一邊罵兒子,媽媽有多辛苦,還不快來整理!用罵的,用打得,用酸的,有的時候連「你太沒有用,連做家事都不會」類似這種話都出口了,而孩子也會感受到,媽媽自己對於做家事都沒興趣,只想把爛攤子往他身上丟。多少人的一輩子,全都是爛攤子呵!除了躺著睡覺、和朋友聊天以外全部都是人生的負擔,那,孩子也會變成一樣的人。不幸的,這樣的人,佔了社會一大部份,他們看似工作中,但他們視工作為「責任」而不是「機會」,回到了家,面對要做家事,他們也將家事視為「責任」而非「機會」;這樣的人即便被分派到家事,也不容易當一個快樂的家管,更不可能教出一個真正的懂得美好生活,懂得愛人又愛自己的孩子。
想想,如果,我們整理桌子,不是從50分到70分,而是從50分到「100分」呢?這張桌子,經過整理,一塵不染,桌面一點東西也沒有,還放上一朵新鮮的小花,隨便怎麼拍照都隨便怎麼好看──這樣的一張桌子,在整理完的那一剎那間,心情立刻就心花怒放了。那麼,整理東西就變成了一件很好玩的事情。如果所有家事都用這樣的心態來做,孩子也會「收到」,即便你不叫他做,他也會從中感覺到父母的用心、父母的可愛。東方的家庭,地方小,事情多,人口密,如果沒有這種心念,只是為了「責任」在做家事,那,肯定是十個家庭九個亂,亂到眼睛都裝不下眼前一千樣雜物,於是「家事好苦,是每個人的苦差事」就會繼續傳遞到下一代每個孩子身上;孩子就算今天勉強「當責」做了家事,長大以後自己住,宿舍仍是亂七八糟,跟別人結婚也都把家事推給別人做,做一點點就哇哇叫,男女皆同。
中午算是一段美好時光,有說有笑,我和你帶著孩子(女兒)出門,去接另一個孩子(兒子);有效率地買了五個便當,我吃其中兩個,沒有白飯的,就那麼簡單就可以吃得很飽,但,一接到剛放學的兒子上車,就開始和我說補習班那邊有多危險,坐得很擠很近,容易得新冠肺炎,位子很不舒服………我知道他「又來了」呵。才剛解決游泳的事,和班導師說過話,現在拒學的目標又變成了補習班。拒學,讓大人(我和你)真的很辛苦也「心苦」,我一直問自己一句,如果孩子覺得現在的學習loading太重,那他是否應該被允許「減量」?這真是非常爭議的問題,他補習數學是因為數學成績開始不及格,如今尚未回升穩定水準,現在棄補就等於放棄數學,放棄數學就等於放棄升學。另外抗拒的是學校的暑輔,教育部並未規定,但老師以及全班同學都上,我家兒子照樣抗拒,差點就不去了,家長(我)不從,兒子就拿手機出來玩殺人遊戲,試圖惹生氣,唉,畢竟還是一個孩子呀。最後,是你火大了,不理他的威脅,硬叫他去咖啡廳將功課寫完了一些,我再開著冷氣車去接他,送他到冷氣教室門口,我和他歎:「哎你身在福中不知福。」兒子竟回,你才身在福中不知福,他其他同學個個打電動,我的兒子(他)都沒有,我已經夠福了──唉,是這樣子嘛。
對我來說,這已經是人生往衰敗的方向走,只是他們(其他父母)與我對「衰敗」的定義不同而已。另外,又會有父母跟我說,不會啊,有些人從小第一名,升學到最後也很慘?這種理路就令我每每想要雙手一攤、對這個地方徹底失望的原因,這裡充滿莫名其妙的邏輯,連這樣邏輯的人居然都深感自己是對,那我在這邊到底為了誰而努力?為了誰而寫文章?為了誰而扶著往上?還有上嗎,上下都「顛倒」了呢。
孩子拒學的時候,父母(我)就陷入了非常大的厭世感,讓我對自己事業和自己的生命都覺得失去意義,實在不想承認我應該放棄,但這好像是唯一的路,然後謝謝他,謝謝兒子,謝謝他陪我,想想,當我將陪他的壓力放下的時候,就會看到他其實是在陪我了,不是嗎?送走兒子,我默默將後座吃得亂七八糟的便當盒拿起來放進垃圾袋,再將油麻麻的椅子一一擦拭乾淨,兒子口罩也忘了帶,和便當的膩油全混在一起。
我手上的牌,向來不是好的,因為我人生的習慣之故──「我從來都不等待,我向來都捕抓第一個我看到的機會。」我想說:「如果你所錯過的機會,個個都變成了真正的成本,花掉你好多錢,你才會發現你這些年你的猶疑不決,造成多麼大的災難,讓你自己損失了多少錢。」
看了前天在二手書店買的「知道點」系列的《世界文學集錄》,目前讀了兩位美國作家,包括《白鯨記》的作者,都是在世期間,完全沒沒無聞,死後幾十年才被發現原來是一部了不起的傳世之作。這樣看來,我要注意我的傳世之作───2018年出版的那本。
和上週一樣,今天先一步到春水堂來練習,每場演講都是這樣,一開始非常緊張,會很想排斥它,各種理由的、想要靠嫌惡它來掩蓋自己能力的不足,但,當我得勉強上場、慢慢地打開了心,總會等到一刻,突然非常非常的期待它。我今天已經有點感受到這一種期待了,主要原因可能是因為加了投影片,可想像聽眾眼睛發光感興趣的看投影片的樣子。這是我第五次的練習講,來了更多同行,我真的已經不怕了,還蠻期待講給這些認識的朋友聽;我發現,「練習講給熟人聽」是一個重要的體驗和技巧,也因為有這些機會講,所以這些「聽眾」和我形成一種「更快速變熟」的特別連結,由於這是離婚話題,當我先「敞開心」,就好像我敞開日記一樣,讓我可以非典型的與某陌生人快速建立友誼。另外一位前輩講者,今天我聽了第二次才發現他的重點是在講他和他的爸爸,他比我大了近10歲,照片裡面的白髮爸爸笑的好開心,和兒子(這位講者)長得好像,我突然想起,自己其實可能是那位老爸,而我的孩子有一天回來,對大家分享了這麼有感覺的演講,我會是什麼感覺呢?
據你說,每次大家哭得稀哩嘩啦的,就是聽到「自己父母」的那一段的時候。東方人拙於表達、羞於開口,對自己父母的愛不敢說出,當有人點出此事,即後悔得不得了,所以才會引發「哭點」───這件事深藏在許多成年人心中,而我這個離婚爸爸,怎麼參考此事並找出一個我自己的「甜蜜點」,讓大家「自然感動」?今天習講,我已將幾乎所有漏洞補起來,都是這幾次在場幫我聆聽者所給的建議所合力幫忙補起來的,但,有一點仍被認為說不清楚:「為什麼我願意丟掉工作,做一個全職爸爸」,因為許多離婚後的單親父母並沒有必要整個離開事業啊?這點,我怎麼講都講不「到位」,無論原因為何,至少確認的是「這個說法,並不感人」,那,我要怎麼感人?感人,才可以切入呀。
好,我想到了!大家身為兒女,對年邁老父母的思念容易被挑起而流淚,那,我其實就是那些老父母的「年輕版」呀。這要怎麼運作?
一個人的一生,到了50歲,其實已經底定,可以被一條線的故事,就敘述得徹徹底底的了,從此之後,發生的其他事都是分出來的樹枝,或許開了花,但原本那個樹幹已決定了它會開什麼花,也早就決定了整棵樹叫什麼名字!還好,我現在43歲,還有幾年,而且,我算已經很有技巧地讓自己重新開始一個新事業,因為離婚而獨特,而我事業又在這一塊,好像一個已經確定失去機會、被淘汰的網球選手,到40幾歲又被訓練成一個高爾夫選手。且,還好我沒有浪費太多時間,相當的自由,然後我的「隊形」雖然還在整頓其實基本上已經相當的有意思,我有日記,我有書,我有新事業,我有不少火藥,然後,最幸運的是我有你。